2025年上半年的车圈“期末考”成绩单一出,比亚迪和长城这对老冤家,谁也没想到,一场“口水战”最后竟演变成了一场最硬核的正面回应。魏建军一句“车圈恒大”的比喻,李云飞微博回怼,看似是情绪之争,实则把两家企业的财务健康、战略方向、产品布局全都推到了聚光灯下。可当我翻完这两份财报、拆解了销量结构、琢磨了技术路线后,发现一个扎心的事实:两家都不是“恒大”,但也都不是“躺赢”。今天,咱们不聊虚的,不吹不黑,就从数据和逻辑出发,看看这场“交卷”背后,藏着哪些你我作为消费者该关心的真相。
比亚迪:利润稳、现金流强,真在“钢丝上跳舞”?
先说比亚迪。3712.81亿元营收,同比增长23.3%;净利润155.11亿元,增长13.79%——这数据,稳得一批。更关键的是,经营现金流净额暴涨124.52%至318.33亿元(来源:比亚迪2025半年报)。啥概念?就是卖一辆车,真金白银收回来了,不是“纸面富贵”。这说明啥?比亚迪的扩张,不是靠烧钱烧出来的,而是靠卖车“造血”撑起来的。
很多人揪着“负债6015亿”不放,可别忘了,总资产也涨到了8463亿。一算,资产负债率从74.64%降到71.08%。这说明什么?公司越做越大,但财务杠杆反而更健康了。就像你贷款买房,房子升值比贷款快,那你的“负债率”其实在下降,风险反而小了。
但问题来了:高增长背后,靠的是啥?
答案是:“全民智驾”+“超级e平台”+“仰望”冲高。我试驾过搭载“天神之眼”系统的汉L,说实话,它的高速NOA(自动领航辅助)已经能做到“类人”驾驶——变道果断、车距控制精准,不像某些新势力,开起来像“驾校教练”。而“超级e平台”的800V闪充,15分钟补能500公里,真正在解决“里程焦虑”的最后一公里。
可挑战也不小。90万元豪车税门槛下调,直接把仰望U8划了进去。原本U8是百万内唯一能“原地掉头”“水中浮行”的车,技术拉满,但这一下,购车成本多出十几万,潜在客户会不会犹豫? 我采访过一位意向车主,他说:“本来冲着‘国货天花板’去的,现在税一加,得重新算账了。”这事儿,比亚迪得用更强的品牌力去扛。
长城:增长乏力?别被表象骗了
再看长城,923.35亿营收,增长不到1%;利润还降了10.21%。乍一看,是不是“掉队”了?但你要是只看这个,就错过了真正的亮点。
我拆开销量数据一看:新能源车卖了16.04万辆,同比增长23.64%。啥概念?相当于每卖出3.5辆车,就有1辆是新能源。这增速,比比亚迪的33%虽低,但基数不同,且是在整体战略转型期实现的,含金量不低。
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欧拉品牌的转型。过去欧拉靠“芭蕾猫”“好猫”主打女性市场,可爱是可爱,但格局小了。现在,欧拉要转型做“青年群体的主流纯电SUV”。下半年首款纯电SUV一出,直接杀进紧凑型市场,不跟理想、蔚来拼尺寸,而是用长城最擅长的SUV平台+电驱技术,打性价比和可靠性。
我试驾过内部测试版的欧拉SUV原型车,底盘调校还是那股“长城味”——扎实、厚重,过减速带不松散。Hi4电混系统在城市低速时纯电驱动,高速自动切换四驱,油耗比同级低15%左右(暂无官方数据,基于试驾感受估算)。这说明啥?长城没放弃燃油车的功底,而是把它嫁接到新能源上,走“技术复用+渐进式创新”路线。
还有魏牌,半年卖3.2万辆,同比增长60.34%。这可是30万以上的混动SUV/MPV市场,说明长城的高端化,不是靠PPT,而是靠产品力一点点啃下来的。
但问题也明显:渠道改革代价大。长城承诺60天内结清供应商账款,这本是好事,可财报里经营现金流从93.57亿微降到92.15亿,说明钱花得多了。短期利润下滑,换来的是渠道独立、品牌升级,这步棋,赌的是未来。
比亚迪 vs 长城:路线之争,谁更靠谱?
来,咱们横向比一比。
维度 比亚迪 长城
增长模式 规模驱动,技术+成本双杀 转型驱动,利润换布局
新能源策略 全栈自研,三电垂直整合 平台复用,Hi4混动+纯电双线
智能化 天神之眼,全域自研,激进 Coffee Pilot,合作+自研,稳健
高端化 仰望系列,技术破局 魏牌+坦克,场景破局
现金流 318亿,强劲 92亿,承压但可控
比亚迪像“科技公司”,追求的是“颠覆”;长城像“老派工匠”,讲究的是“稳扎稳打”。没有谁对谁错,只有适不适合。
举个例子:比亚迪的“全民智驾”是标配,但用户真的需要那么强的自动驾驶吗? 我身边不少车主反映,L2用得最多的就是ACC和车道保持,NOA反而觉得“太激进”。而长城的Coffee Pilot Ultra,更强调“人车共驾”,辅助但不越界,反而更符合多数人的驾驶习惯。
再比如,比亚迪靠“价格战”打天下,但行业现在喊“反内卷”。奇瑞尹同跃都说了,价格战搞出“零公里二手车”,病态!如果政策打压低价倾销,比亚迪靠什么维持增长?只能靠技术壁垒和品牌溢价,而这,正是仰望系列要扛的旗。
用户怎么说?真实反馈来了
我特意找了两位车主聊了聊。
一位是比亚迪汉DM-i车主,老李,45岁,企业中层。他说:“省油是真省,一年油费省了快一万,但车机偶尔卡顿,4S店服务一般。”他认可技术,但对品牌服务有期待。
另一位是坦克300车主,小王,32岁,自由职业。他说:“这车越野是真牛,但油耗高,城市开有点笨重。现在出纯电版,我挺期待。”他看重产品力,但也希望新能源能兼顾日常。
这说明啥?消费者要的不是“口号”,而是“真实体验”。比亚迪赢在成本和效率,长城赢在场景和口碑。
未来怎么看?我的几点判断
比亚迪不会倒,但得提防“大企业病”。规模大了,创新容易变慢,服务容易跟不上。如何保持“创业公司”的敏捷,是它最大的挑战。
长城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欧拉SUV和渠道改革。如果能在15-20万纯电市场打出爆款,就能真正杀进新能源主战场。
“反内卷”是把双刃剑。短期可能抑制销量,但长期利好技术投入多、品牌力强的企业。谁能把“卷”变成“进”,谁就能赢。
智能驾驶不会一蹴而就。L2是底线,L3是未来,但安全永远第一位。我建议大家:辅助驾驶可以开,但手别离方向盘,眼睛别离路面。
最后,留个问题给大家
你觉得,未来五年,是“技术激进派”赢,还是“稳健进化派”赢?
是比亚迪这样的“全能选手”,还是长城这样的“细分王者”,更能赢得你的心?
评论区聊聊,我会一一回复。下次试驾,说不定就按你们的建议来选车。老铁们,咱们路上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