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等八部门最新的汽车行业稳增长方案出来,目标挺明确:到2025年实现销量3230万辆左右,新能源汽车占比要突破一半,估算大概1550万辆左右,增长率20%左右(这体感估算,样本人少,不能太信),这意味着别看去年整个市场涨幅不大,新能源还是拼命往前冲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某个销售说:去年新能源车型好像卖得还挺快的,可厅里来看车的人少了。这也能说明点问题吧,虽然总需求关卡还在,但政策刺激、补贴渐退,用户的心态在变——买车不再是刚需而是等待更优方案。但你说说,除了补贴,真能靠体验打动人心吗?我猜其实行业还是在拼价格战、配置堆砌,这事搞得挺折腾。
车轮转动的微妙感受也是个信息源。前几天一个朋友打电话,问我:你觉得这车的自动驾驶算不算L3?我顿了顿,想着:L3得车能保证在复杂情况下自己跑彩,那得硬件配套多到夸张。供应链的根基像极了把手握紧的橡皮筋:芯片、操作系统、传感器,每一环都得特别稳,问题是这橡皮筋太细了,稍一拉就断。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供应链难搞,尤其是汽芯片,像吃饭的餐桌,材料和制造精度都决定了米粒儿大小。比如成像传感器,跟镜头一样,细节决定成败。去年市面上的芯片厂商都喊产能不足,估计太多厂商都利用供应紧张哄抬价,就像菜市场涨价一样,普通厂商很难浑水摸鱼。能量密度更高的固态电池,像风筝一样,涨得快也扑不稳,但如果技术落地,或许能帮车企降低成本、提升续航(这段先按下不表),固态电池或许会像那天朋友圈转的一篇说:比特币涨了,因为充电更快,安全也高。谁知道呢?
行业的大动作除了技术突破,也在拼心理战。车企跟供应商谈价,经常是你给我最低价,我还要保证质量,双方都懂,但平衡很难。有个修理工说:买车的,越贵越不一定开心,反倒觉得被坑。经济学的常识——供需关系,放在这里依旧管用。你说,为什么一个品牌的国产零件还能卖出溢价?可能不光是品牌,可能是信任和技术壁垒吧。
我曾经跟一个销售聊过,他说:现在优惠其实挺低的,但销售压力大,很多客户只盯价格。人心嘛,不比技术复杂,但更要套路。打个比方,像我平时搞程序,代码越简洁越好,客户看不懂,心里就越安稳。汽车也是,你要把复杂的系统收入囊中,让用户觉得挺值,其实暗地里拼的就是信任。
不过要是把一款车国产化操作系统全面普及,真的能掌握生命安全?我觉得,这事大可不必夸大。操作系统变国产了,能不能更安全?我还真没有十足把握。因为,比起技术本身,用户更关心给我用着顺不顺滑。国产系统要打破外国壁垒,不得不说工程师们确实挺扎心的——做得好都不敢宣传怕绑架,做不好又怕被骂。
说到技术,我一直觉得,汽车的未来其实很简单——能不能把感官还给驾驶者。你的眼睛,能不能更敏锐?你的耳朵,能不能听得更远?我猜未来可以用用心来比喻一辆车:它的心跳在各种传感器和算法里,处理数据,就像人心脏跳动一样,快了,稳了。但这个快一定是有生命的快,不是程序里死板的快。
有人会问:这样创新的芯片、操作系统能不能真的推广?我想(这只是猜测,不细想过):可能还得靠市场驱动。就像有人喜欢手机用国产品牌,觉得自己人做的更放心,汽车也是一样。除了技术先行,还得用户认同。反之国产系统,要抛开外企的巨大壁垒,还得从芯片到软件自己硬核一下。
我还琢磨,未来的汽车是不是会变得更像家?想到这,我突然记起一直没搞明白,现在上车的智能到底有多智能?去年 — 不,前年那辆试驾车,自动挡的合作伙伴总爱在红灯前突然溜车,我琢磨:是不是算法还不够成熟?还是我太挑剔,技术其实还在调试阶段?真自动驾驶的稳定性还不能落到实处,就像学开车,一开始倒车偏偏照着倒车镜,结果还是得自己动手。
我曾经想过,如果未来打算大规模推L3自动驾驶,会不会和陪跑一样?真玩起来,得考虑到事故、责任、保险…这些问题,复杂得让人头大,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政策还在试探而已。
说到这里还得问,市面上那些号称智能的车型,到底能不能真智能?还是伪智能满天飞?我觉得,用户的心态可能比技术更难调试。有时,我也嫌麻烦,动不动就跟车拼云端连接,反而觉得繁琐。反倒是那种稳扎稳打的传统车更抓心——至少能用得顺。
好吧,话说到这,我都开始琢磨:高端配置那点黑科技,安装一堆窝麻烦,究竟值不值?毕竟,汽车的核心,还是用脚踏出来的感触。你见过有人说:我极其喜欢那款车的细节,但实际上用着用着,心里可能还是寂寞。
那今天的我,都没想过的猜测——是不是未来的汽车,像别的电子产品一样,更像智能手机,依赖云端,变成云端车?那样的话,车辆安全、隐私、技术更新速度都变得更加不可控。要不要考虑把安全核心搞到自己手里?比如用国产操作系统,把生命掌握得更牢?但这听起来也有点天方夜谭。
这辆车,其实让我想起一件事:在加油站,修车师傅笑着说:你们瞎操心的高科技汽车,出了点问题,还不如我这个老手修得快。我就奇怪,这行业真是个拼人手的行业,技术再牛,也要靠人来撑门面。
你又会不会在某个瞬间,突然感觉——下一辆车,是不是我心里那辆最大的珍藏?而且,平凡里的细节——比如座椅的手感、方向盘的大小、按钮的位置——才是留不住的感情。这个行业,看似繁忙,却也藏着别样的温暖和执着。
其实只要走远点,细节都能变得模糊。你有没有发现,买车其实就是一场信任游戏?未来路怎么走?怎么把技术和人心拉得更近?这,留给你我去思考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