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让不少关注新能源车的朋友们都觉得挺有意思,甚至有点儿出乎意料。
咱们一说起小鹏汽车,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形象,多半是一个埋头搞技术的“理工男”,满嘴都是智能驾驶、人机交互、算力芯片这些听着就很高科技的词儿。
可就在前不久,全新小鹏P7亮相,这家公司像是突然想通了什么,高调宣布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新方向:以后,小鹏汽车要把“颜值”放在第一位,技术反而要退居其次。
这消息一出来,很多人心里都犯嘀咕,这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小鹏吗?
一个靠技术立足的品牌,怎么突然就想着要“靠脸吃饭”了?
这究竟是市场压力下的无奈之举,还是深思熟虑后的战略转型?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现在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
几年前,谁的续航长、谁的屏幕大、谁能自动泊车,谁就是市场的明星。
但现在你再看看,各家车企的技术水平都上来了,你有的高压快充,我也有;你能做到的智能辅助驾驶,我也能做到。
当大家在技术参数上都差不多,变成了旗鼓相当的“优等生”时,消费者凭什么在众多选择中偏偏选中你呢?
这时候,一个看似很“虚”的东西,就变得格外重要了,那就是设计,是颜值,是这辆车能不能在第一眼就抓住你的心。
说白了,就是当产品力趋同,品牌就要开始提供“情绪价值”了。
在这方面,小米SU7的火爆上市,无疑是给所有车企上了一堂生动的市场营销课。
雷军用事实证明了,在当下的消费环境里,“颜值即正义”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
一辆车好不好看,能不能成为车主的时尚标签,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市场热度。
小鹏汽车显然是深刻地领悟到了这一点。
他们意识到,光有强大的技术内核是不够的,如果外在形象总是给人一种“技术宅”的刻板印象,就很难打动那些更看重生活品味和个人审美的年轻消费者,尤其是女性用户的芳心。
所以,这次全新P7的转型,可以看作是小鹏在补齐自己的“短板”,从一个纯粹的技术专家,向一个既有内涵又懂风情的“魅力先生”转变。
为了实现这个“颜值第一”的目标,小鹏这次是下了血本的,投入的决心和资源都相当惊人。
根据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在发布会上的说法,公司为了打造一款能够超越时代审美的车型,直接投入了高达20亿元的研发资金。
这笔钱的一部分,用在了上海租下两栋办公楼,专门给造型设计团队使用,并且给予了团队极大的创作自由和资源支持。
据说,设计师团队为了找到最完美的设计方案,前前后后修改了超过一千二百个版本,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堪比打磨一件奢侈品。
为了让车身线条更加纯粹和美观,工程师们花费了上千万元,硬是把传统上必须裸露在外的毫米波雷达巧妙地隐藏了起来,还把尾翼和车尾灯进行了一体化融合设计。
这些在普通消费者看来可能不太起眼的细节,背后都是巨大的成本和研发投入。
这一切,都只为了一个目的:美。
这种战略上的转变,在全新小鹏P7的发布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整场发布会时长八十多分钟,其中用来讲解设计理念、车身颜色、美学细节的部分,竟然超过了四十分钟,占据了半壁江山。
而以往小鹏最引以为傲、每次都要大书特书的智能化和芯片技术,这次却只用了短短三分钟一笔带过。
这种时间分配上的巨大反差,清晰地向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小鹏这次是铁了心要把“美”作为新车的最大卖点。
为了把这种时尚、美丽的氛围烘托到极致,小鹏还效仿了手机圈和友商的成功经验,邀请了钟楚曦、陈妍希、朱正廷、宁泽涛等多位明星艺人站台,将一场新车发布会办成了一场星光熠熠的时尚派对。
这种做法无疑极大地提升了新车的时尚调性和话题度,也直接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销量。
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新车开启预售仅6分37秒,意向订单就突破了一万台,这样的成绩,明星的号召力功不可没。
当然,如果因此就认为小鹏放弃了技术,变成了一个只会追求外表的“花瓶”,那就大错特错了。
恰恰相反,小鹏的策略更像是“锦上添花”。
在把外观这块长板打磨到极致的同时,它原本的科技优势不仅没有丢,反而变得更强了。
在发布会那被压缩到三分钟的介绍里,藏着的都是硬核实力:比如,新车搭载了高端车型上才有的双腔空气悬架,百公里加速最快只要3.7秒,性能表现依然是第一梯队;在智能化方面,它全球首次搭载了三颗图灵AI芯片,总算力达到了惊人的2250Tops,这为更高阶的智能驾驶提供了强大的硬件基础;在续航和补能方面,全新P7的CLTC最高续航达到了820公里,并且全系标配了全域800V高压架构平台和5C超充技术,最快可以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增加525公里。
这些技术参数,随便拿出来一项,都足以让它在同级别车型中傲视群雄。
可以说,全新小鹏P7的出现,标志着小鹏汽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它不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技术领先者,而是希望成为一个技术与美学完美结合的品牌图腾,重新杀回20万以上级别纯电轿车市场的前三名。
它把目标直接瞄准了风头正劲的小米SU7,未来的市场竞争必然会异常激烈。
小鹏的这次转型,实际上也是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当技术创新进入平台期,市场的竞争就从单纯的硬件比拼,转向了包括设计、品牌、文化、情感在内的全方位较量。
谁能更好地理解消费者,谁能更好地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谁才有可能在这场激烈的淘汰赛中笑到最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