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国车市硝烟弥漫,东风本田却在一片混战中节节败退。最新数据显示,4月全品牌销量仅20,431辆,同比暴跌48.76% 。曾经月销过万的思域仅剩2,000余台,全系12款车型中,仅CR-V以12,400辆撑起半边天,其余车型集体哑火。这场断崖式下跌的背后,是传统合资车最后的尊严在新能源浪潮中的崩塌。
一、新能源转型:孤芳自赏的技术困局
当比亚迪将插混车压至10万元区间时,东风本田仍在新能源赛道上“闭门造车”。其2023年推出的e:NS1与猎光e:NS2两款纯电车型,月销长期徘徊在两位数 ,而2025年上市的烨S7更是将“傲慢定价”演绎到极致——25.99万元起售的车型,竟搭载博世供应链的高成本零部件,智能化水平却被本土品牌甩开代差。即便后期降价至19.99万,消费者仍用脚投票,4月销量仅62台。
这种技术路线的迷失源于日系车企的“总部集权”模式。中国团队开发的猎光e:NS2因日本总部决策迟缓,错失最佳上市时机;灵悉L虽打出“年轻团队设计”旗号,却被诟病为“凌派换壳”,全系单配置的12.98万元定价与10万级国产车形成鲜明对比 。更讽刺的是,本田引以为傲的i-MMD混动系统,在缺少智能化加持后,市场份额已被自主品牌混动车型蚕食殆尽 。
二、燃油车失守:自毁长城的换代迷途
曾经的王牌车型正遭遇集体塌方。思域从月销2万跌至2,000余台,根源在于第十一代车型“自断一臂”——取消运动化设计后,年轻消费者转身投向UNI-V、影豹等国产轿跑。而CR-V表面维持月销过万的“体面”,实则是以5.6万元终端优惠换来的虚假繁荣:入门款裸车价跌破13万元,已与XR-V指导价倒挂。
更致命的是产品质量危机。2025年初,85万辆CR-V、思域因转向机缺陷召回,彻底粉碎“本田品质”神话 。此前燃油泵、电池安全隐患等累计超百万辆召回,让消费者对“一日本田,终身本田”的信仰荡然无存 。
三、傲慢的代价:合资光环下的认知失调
在“油电同价”已成主流的2025年,东风本田仍试图维持合资溢价。猎光e:NS2用扭力梁悬架搭配18.98万元起售价,灵悉L以“奥特曼联名”掩盖技术短板,这种脱离市场的定价策略,暴露出决策层对消费者需求的误判。反观上汽大众与小鹏合作、丰田与比亚迪联姻,主流合资品牌早已放下身段谋求转型。
更深层矛盾在于组织架构的僵化。日本总部将固态电池量产节点定在2030年,比宁德时代技术路线落后五年 ;武汉新能源工厂12万辆年产能中,智能化产线投入不足,导致烨S7的自动驾驶水平仍停留在L2级。当极氪007标配激光雷达、问界M9实现城区NOA时,本田的智能化进程已落后整整一个时代。
四、生死突围:重构竞争力的三大关键
彻底本土化:摆脱日本总部技术路径依赖,建立中国专属研发中心,针对本土需求开发15-20万元主流电动车型。
重构性价比:借鉴丰田bZ3与比亚迪合作模式,采用国产供应链降低零部件成本,将纯电车型定价下探至12-18万元区间。
重塑科技标签:放弃自研高阶智驾的执念,与华为、百度等科技企业合作,三年内实现城市NOA功能落地。
这场危机本质是传统制造思维与智能电动时代的剧烈碰撞。若东风本田仍沉溺于“技术本田”的往日荣光,拒绝正视“软件定义汽车”的行业变革,CR-V的单骑救主终将成为合资车最后的挽歌。当中国车企用“冰箱彩电大沙发”重构用户体验时,留给本田的转型窗口期,或许只剩下24个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