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报名学驾照,快乐就没有了,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考了科二,又在科三的考试中频频遇到难题让我深感驾考的艰难与无奈。
你知道吗,去年我还尝试一次随便补个科二,结果在倒车入库那块折腾了快半小时。说白了,我对车的空间感还是差点意思,感觉像是在跟一块看不见的墙斗争。考试当天,那个倒车镜对我来说,似乎就变成了敌人,镜面映得出我的紧张和车尾模糊的影子。人也在那一瞬间突然变得很笨,记得教练一句话:要有耐心,要想像你在后面跟车。但那时我就想:我真的是在跟一台机器人用意志斗争吗?差点就放弃。
估算下来,驾考的整个流程,包含报名、培训、考场,折合成时间大约花了3个月(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每次练的成效,我都感觉像是体验式学——手心出汗,心跳加速。你说这些数据究竟多少比例靠练出来?我估算大概70%是熟能生巧,30%是状态的偶然。但有趣的是,我朋友说:你的车技其实还不错啦,要不是你的心态爆掉,可能能过的。我偏不信。实际操作?我感觉很像在解一道拼图题,每一块都得拼得刚刚好。
然后我逐步发现,车的差别很大,特别是在油门和刹车的配合这个点上。比如说,某两款同价位的小车——一辆是老牌的日系,也就是那个大家常说的平顺耐用;另一辆是新兴的国产品牌,动力响应更加敏捷。你会发现,同样的起步情况下,那国产车油门反应比日系的灵敏10%-15%。(这数据估算,样本少。)但问题是(他妈,这个敏捷带来的副作用是什么?刹车点会不会更难控制?)总觉得,更快有时候反而让人更难掌控,尤其是在科二的坡起或者科三的加减档环节。
让我特别喜欢用生活比喻,汽车研发就像做饭。调料不一定越多越好,有时候调味少但精。你调整油门少点,车反应平稳,但你如果稀里糊涂加了点油门,整锅饭就变成了爆炒。研发的时候,调试点就像调料比例,紧凑得很——满满都是逼死胆大的心。我对刹车系统的敏感度特别有感。车的刹车比我想像中更复杂,尤其是配合ABS。像我这个菜鸟,倒车时突然急刹,有次还差点屁股座椅吃灰。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其实我也没细想过,为什么有些车怎么开都觉得舒服,有些车就像在跟你挑衅,哪怕都是同一档次。我猜测:可能是调校风格更注重操控感受的叠加,而技术成熟的车,比如说斯巴鲁的四驱系统,或许本身就更善解人意一些。(这猜测不一定对,毕竟我对底盘调教一窍不通。)但到底是不是?是不是还跟胎压和轮胎品牌有关?我心里总觉得,技术调校要比我想象中的复杂得多。
而且你知道,修车的朋友曾经说过:你别小看了,车的胎压力调得好,油耗都能省点。我倒不是为了节油,纯粹觉得那么高(现在估计一100公里油耗在6-8升吧,粗算那也差不多40块钱),多调一调胎压,百公里成本能节省两三块。其实还是心疼那点油钱。
对了,还有一件事常让我琢磨不透。就是那些教练给的口诀——吱啦一下就行了。说实话,那个吱啦是不是我想多了?我试着轻踩油门,车还是反应慢了点。其实车的响应速度,是不是就像人一样,受情绪影响?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照片——那天考试前,我笑得挺开心,结果倒库最差。可能心理状态真影响大。
我还记得那个修理工跟我开玩笑:你车不坏,可能你自己比车还懵。其实他的话我半相信半不信。现在想想,学开车,不就是学会配合,但内心那点怕和紧张总会冒出来,怎么都压不住。
哦,对了。你觉得,未来自动驾驶会不会真能代替我们这些菜鸟?我其实挺怀疑那一套算法是不是也包裹着调试和调校的繁琐。毕竟,机器不可能像人一样感受到那种油门微调的快感。也许,是我太喜欢自己摸索的过程吧。就像调调色盘,自己调出来的那点味才最满足。
总结一句,开车的路上,最折磨的还是心态。你说真有人是真的全神贯注把每个细节都旋上了?我对此持怀疑态度。
你觉得,下次考试,要不要准备个备用油门?或者让我换个心态,别老把自己逼崩?(这段话,像是跟自己踢皮球)
好吧,也许下一次我会慢一点,跟那块看不见的墙调和点。毕竟,那块墙,也许是我心里的怕。只是,那块墙底下,是不是藏着个更好的自己?还未可知,反正车在手,路在脚下,心里那点迟疑和期待总共在打架。
(这段先按下不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