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1.59万元,这是小米首款智能电动轿跑SU7的起售价,一经发布,这款兼具高性能与高智能化的车型瞬间吸引了市场目光。然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在首发年,其交付量竟突破13.68万辆!这一成绩不仅让跨界造车的“小米”备受瞩目,更让全球汽车产业为之一震。背后主导这款车型研发的胡峥楠,作为一位汽车界的资深大咖,他曾在吉利担任研究院院长七年,却在新能源领域成绩平平。为何在不同平台,他竟能打造出如此震撼市场的作品?是资源分配、技术策略,还是行业文化的分野?今天,咱们不妨一探究竟。
【第一高潮】
跨界造车向来伴随质疑:手机厂商能做好汽车吗?许多人在小米宣布造车的那一刻,心里可能都在打鼓。更何况,小米面对的可是传统汽车巨头如林、造车新势力早已鏖战多年的市场格局。屋漏偏逢连夜雨,“跨界造车”这个标签本身就像个“放大镜”:人们既在期待,又在审视,稍有闪失就会成为笑柄。然而,小米SU7却以高起点、高配置和亲民价在一片质疑中轰然上市,其首年13.68万辆的交付成绩更是让整个市场刮目相看。
但吊诡的是,曾在吉利主导几何系列电动车研发的胡峥楠,却未曾交出类似亮眼的成绩。许多人不禁要问: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土壤下,怎么结果背道而驰?为什么当年在吉利打拼七年的胡峥楠,没能让几何系列突出重围?
【发展过程】
说到这,我们得拨开表面的成绩单,看看传统车企与跨界造车在资源分配上的显著差异。拿胡峥楠在吉利主导的几何系列来说,这个品牌在2023年的销量仅占吉利新能源总销量的18%,排在极氪和银河之后。资源有限,几何不得不走“油改电”路径,用燃油车的平台去硬改电动车。而小米则完全不同,雷军亲自担任“总指挥”,几乎将整个集团最优质的资源向汽车倾斜。
举个例子,几何A基于帝豪GL燃油平台改造,后排凸起不仅影响了乘坐舒适性,还导致续航和空间表现不敌竞品。反观小米SU7,采用800V高压平台、碳化硅电驱系统和顶级三元锂电池,这背后不仅是一掷千金的财力支持,更是对研发资源的无条件倾斜。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小米为了做好这台车,真是“豁出去了”。可几何系列的困境,或许传统车企中的技术人才早已心知肚明——但又有几个品牌有勇气打破传统的资源分配逻辑呢?
【第一低潮】
表面上,小米的成绩让人拍案叫绝,吉利的几何系列似乎也迎来了焦虑的转型步伐。但凡事深究下去,暗潮涌动的事实总会浮出水面。吉利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几何系列,而是整个传统车企转型过程中的“阵痛期”。
一方面,传统车企的盈利逻辑依然依赖燃油车。到2023年,燃油车依旧是吉利最重要的利润来源,占其整体利润的近80%。靠燃油车“抽血”补贴新能源,这种发展路径注定步履维艰。资源错配的窘境不仅让几何这样的子品牌缺乏充足的研发资金,更让整个转型周期显得漫长且曲折。
另一方面,内部决策机制的拖沓也是传统车企的老大难问题。吉利的几何A尝试过800V快充方案,但从立项到量产耗时18个月,结果由于成本过高,被迫改为400V,白白浪费了时间窗口。这让人不禁为几何系列扼腕叹息:如果不是庞杂的官僚决策流程,他们或许早已更进一步。然而,问题真的仅仅是资源和效率吗?
【第二高潮】
就在我们觉得传统车企穷于应付时,小米却迎来一场“惊天反转”。SU7不仅仅被市场认可,它背后的智能生态更是让传统车企难以望其项背。传统车企造电动车,仍在沿用“制造思维”,即便智能化方向成为共识,但从骨子里,造车还是为了“造车”。反观小米,从一开始就带着手机行业“用户思维”的基因跳入战场。
举个例子,SU7的激光雷达和算力方案,可以在6个月内实现量产并大幅降低成本,这与其“铁三角”决策机制密不可分:技术上的胡峥楠,战略上的雷军,加上供应链上的卢伟冰,三者高效协作。更妙的是,小米还把米粉文化延续到了造车领域。例如,HUD投影面积、座椅舒适度等配置细节,竟然通过社区票选,由用户自主决定。这就像煮一锅好汤之前,先让“吃货”自己选出关键食材。
这一点与几何形成强烈对比。几何A虽然有“量子银盾”这样的设计拿了红点奖,却没有解决用户关心的充电与续航痛点,结果C端市场几乎不买账。这种用户与品牌之间的“对话断层”,直接反映出传统车企与互联网基因的差距:一个是单方面“制造”,一个是双向奔赴的“共创”。
【第二低潮】
不过,小米的成功并不意味着转型就此简单。对吉利这样的传统车企而言,真正的挑战在于彻底打破资源与决策上的惯性。这种惯性,就像一个庞大的齿轮系统,调整一个螺丝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即便是SU7,仍有一些隐忧,比如说能源布局的成本高昂,技术路径依赖硬件的投入。未来,小米如何将其智能化基因持续下探到更多价位区间,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反观吉利,虽然启动了“吉星计划”并计划巨资投入新能源研发,但眼下这些资源和努力能否真正刺入老问题的核心,仍然是未知数。
更棘手的是,市场需求和品牌文化的分裂依旧明显。与SU7通过用户赋能塑造高黏性不同,吉利的电动车转型仍是从制造端发力,消费者的“参与感”较低,导致品牌筹码不足。此外,几何被并入银河后,如何平衡两个品牌之间的利益,也是吉利未来一段时间内不小的考验。
【写在最后】
从几何到SU7的对比,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两辆车的差异,更是整个汽车产业内外生态的分野。传统车企的转型面临组织、技术与文化的三重挑战,而小米则凭借其互联网基因和强大生态系统,创造了全新的竞争模式。两者构成了一个几乎水火不容的对立局面。
然而我们在庆祝小米取得成功的同时,是否也该反思:智能化、电动化真的只能由“小米们”来完成吗?如果连吉利这样的传统巨头都难以为继,这是否预示着一个更残酷的行业洗牌时代?
【小编想问】
资源和生态,到底哪个才是赢得汽车市场的真正钥匙?是小米式的“All in”模式注定称霸,还是传统车企们会在另一个窗口期实现绝地反击?在你看来,未来的智能电动车市场,又会如何演变?欢迎在评论区写下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