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车当道?比亚迪的品牌野心与现实博弈
前两天刷wb,看到一个投票——结果挺有意思的,大型SUV、全尺寸SUV稳居前两名,仿佛在宣告:国人对“大车”的喜爱,真是刻在骨子里的。
我当时就想,比亚迪的王朝、海洋系列干脆就别想那么多,先专注把大车做好,把主品牌销量稳住。别小看大车的作用,它不仅能直接拉高品牌调性,还能把均价带上去。
可现实是——就算你把宋L GT搞成“超级E”,配个83度大电池、标配天神B,可能依旧卖不过极氪、小米,甚至特斯拉。品牌力这一块,一旦不给力,车好不好就变成了网友们茶余饭后的“解构对象”,各种分析、各种挑刺。这款车放给方程豹去卖,可能更合适。
时代也变了。两年前,比亚迪的汉还能以二十多万的均价月销三万台,唐也能二十多万均价月销一万。可你看看现在,二十多万的价位都是些什么车?为了保腾势,当时牺牲汉、唐的升级节奏,也算是无奈的棋。品牌划分没错,但多品牌必然分散资源。
说句直白的,要把腾势做起来,没有个一年50亿的宣传费,我真不太信能行。可比亚迪全集团一年宣发预算才多少?尤其是当你品牌线一多,就会被友商盯得死死的。
这次钛7的定价我觉得就挺聪明——不管唐L DM销量咋样,先保住自己销量,把方程豹做起来再说。今年如果能把腾势Z9双电机版直接包装成“汉L”推出,销量可能也不会差到哪去。
至于未来,我的建议是:20万以上的轿车,主打纯电吧。插混轿车的空间现在被挤得很惨——奇瑞A9L这样五米长的大车,卖15万,试问你的车怎么定价?
别跟界比,容易“限流”,懂的都懂。这个行业的残酷在于:高手如云,市场巨大,生存与发展逼得大家无所不用其极。历史向来是胜利者书写的,赢了就是赢了,消费者不会去管你用什么手段赢的。
本以为今年会加速行业集中,但现在有点反着来——扩散反而更明显。供应链已经足够成熟,剩下的就是排列组合、调个外观内饰,再砸钱买广告、买曝光。甚至有头部自媒体赚的钱,比一些车企利润还高。
——那么:你觉得比亚迪接下来是该集中火力守几个大品牌,还是继续多品牌全面开花?留言聊聊,你站哪一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