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亩、投资5亿、郑州荥阳挂旗开张——一座“全地形赛车场”把越野从朋友圈搬进中原腹地。现场第一台冲坡是方程豹5,37°坡外加交错轴,电四驱“咔咔”锁止,心率手环有人跳到120。:这不是PPT,是实景。电越野真到位了,还是营销做得太会?
一边是燃油派拍桌:越野得靠铁链子和机械锁,电车上山纯属整活;另一边是电驱党摁喇叭:毫秒级响应,谁还玩迟钝。方程豹5上坡时,后轮虚转没到半圈就稳住,豹8侧着27°溜边,云辇-P把底盘再抬五厘米,像把车钉在斜坡上。可真刀真枪不止这些,关键在于它想干啥——卖车,还是卖场景?
赛道一口气整了四条:雨林泥泞、沙石拉力、侧坡V沟、巨石攀岩,像把地图上的烂路一股脑儿搬过来。看台离赛道大概五米,泥巴打到护栏,观众分贝盖过一切——没有发动机噪音,只有电机那股子“咻咻”劲儿,远看像科幻片上演。豹8压侧坡时,稳定系统不乱闪,底盘举升,胎面贴得像铁轨。亲子区还放了“小豹子UTV”,方向盘限力、撞胎墙断电,六岁娃都能试水。票价单次299元,比一顿商场自助还友好;车主可办999元“越野年卡”,不限次、含教练保险洗车;买豹5/豹8直接送十次券,相当于赠你三千块场地课时。售后服务干脆搬到赛道边:三电检测、换AT胎、加差速锁,一条龙,上午折腾下午复原。围观群众的评价很直接:高铁一小时到,周末“滚泥”,比等阿拉善“刀锋”队伍香太多。
热闹背后,看上去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有人担心安全:越野本来就玩边界,电驱响应快、推力猛,配上新手上手“火速通关”,训练是不是真跟得上?虽然年卡含教练保险,但赛道近看台、泥水飞溅,管理上得盯死。也有人嘀咕商业模型:999不限次,这不是薅羊毛,是拿命换流量?再有环保质疑:四条路这么折腾,场地维护、泥水处理、地表修复,钱得真往里砸。反对派还抨击“仪式感”:越野的灵魂在野外,风沙、孤独、救援,哪能一张票就体验齐活?把“野”做成城市乐园,味儿是不是淡了?电车的安静和清洁又是加分项:没油烟、少噪音,对周边居民友好。这就尴尬了——一头是传统硬派的坚持,一头是城市玩家的需求,针尖对麦芒。
但真正的“翻转”在这儿:比亚迪显然不是只卖车,而是把“越野”做成生活方式超级入口。你看这闭环:卖车→送体验→上瘾→升级轮胎/差速锁/底盘维护→顺手安个充电桩→社群活动→口碑循环。299的体验票是试吃,999年卡是月饼礼盒,最狠的是“十次券”直接打通首期用户教育。更妙的是家庭位:UTV亲子区把“铁汉单人组”变“奶爸亲子团”,消费频次立刻翻番。培训、保险、售后一条龙,把“坏了咋办”的痛点按死在赛道边——上午进坑,下午出坑,效率堪比4S+赛道联营升级版。地理上,中原是交通十字路口,高铁直达把“去阿拉善朝圣”的门槛改成“周末打卡”,这不是抢对手生意,是在开辟增量市场。伏笔回收:之前你以为它是车企搞活动,现在看清了,人家是把产品、场景、服务、社群、补能捆成一根绳,拽着用户往前走。卖车变卖生活,话语权也就从油门踏板挪到了钱包之外。
表面上热度退了半分,实则更难的关卡露头。运营强度是第一关:赛道四季维护、设施折旧、泥石修复,都是看不见的成本;一旦人从众,预约、限流、黄牛,都能把口碑搅黄。第二关是“技术分歧”:电控强、电子锁灵,救了新手,也容易让老炮吐槽——“靠系统不是靠技术”。若是平台沉迷“无门槛”,高阶技巧反而被稀释,社群会不会分裂?第三关是安全边界:亲子项目要防“熊孩子莽撞+家长拍照走神”,成人赛道要防“电子系统过度自信+驾驶员判断滞后”。越玩越熟练是一种可能,越玩越放飞也是一种可能。再有“时间考验”:新鲜劲儿过后,年卡续费、复购升级能撑起账目吗?同行一看有戏,跟进建园区,价格战开打,生态还能稳住?最后是价值叙事:到底是“把野驯化”,还是“把野普及”?如果没有更高阶的进阶赛道、更系统的培训认证、更多环保自律机制,这个闭环就可能变成“体验-打卡-疲劳”的三段式循环,来得快,走得也快。
掰直了说:真得佩服,这波操作把越野做成了“带娃去蹦床”的同类目,周末安排一手就完事儿。有人拍手叫好,说这才是城市人能触摸到的“野”;也有人翻白眼:把滚刀锋变滚泥巴,仪式感扣分。我就纳闷了,投资5亿做场子,单次299、年卡999还送十次券,这哪里是慈善,这是高手的“引流炼金术”。看似是把体验当福利,实则把你从车主变会员,再变圈层人脉节点,一环扣一环,真心老到。说句“恭喜”:越野被你们做得更安全、更热闹、更亲子了,只是别把硬核都洗成奶油味,那就有点儿过分温柔了。
真话摆这儿:你愿意花999年卡在城市边上玩泥、带娃开UTV,还是排长队去阿拉善“滚刀锋”找风沙与孤独?电越野的“真野”与“好玩”,你站哪边?是为普及鼓掌,还是为仪式感叹气?评论区见,互相别喷,拿出干货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