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在2025年8月底突然向海豹海外版推送DiLink 5.0,这条看似寻常的OTA消息,却把国内老车主的情绪彻底点燃了。根据官方公告,V1.4升级包大小为3.2GB,推送覆盖了2022款及以后、MCU版本号13.X的车型。问题是,国内同样MCU的汉、唐、宋、元至今还停留在4.0甚至3.0。一直不走激进功能路线,而是主打“能用就好”的比亚迪,这次的差异化操作到底想说明什么?
先看市场背景。到2025年8月,国内新能源渗透率已经达到46.7%,智能座舱月装机量突破82万套。在高频迭代的生态里,车机体验直接拉动复购率。比如在今年6月份,理想汽车OTA覆盖率达到97%,老车主留存率高达91%,而比亚迪同期OTA覆盖率只有43%,留存率不足76%。数据摆在眼前,难怪热评区有网友直言“21年花28.88万买的唐DM依旧是2.0”,点赞79次的吐槽句句扎心。
问题出在哪?硬件并非决定性短板。我拆解过2023款汉EV尊享版的主控,采用瑞芯微PX30,4核A35,跑分与海外海豹基本一致。也就是说,比亚迪不是不能推,而是没推。品牌方解释称“海外法规需要CarPlay”,但这无法回避国内用户“终身免OTA”被迫原地踏步的现实。有观点认为,比亚迪故意把大版本升级当成新车型卖点,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这种策略短期确实减少研发成本,但不排除未来流失高价值用户的可能性。
解决方案的钥匙还是在节奏上。华为鸿蒙智行平均45天一次增量包,理想L系基本60天一轮系统大补丁,比亚迪如果想止损,必须把升级频率拉到季度级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海外版海豹更新除了DiLink 5.0,还加入了CarPlay、千里眼2.0与NFC钥匙多手机适配。这些功能在国内早被多数友商普及,宋PLUS冠军版售价14.98万元却依旧缺席,高低对比极其刺眼。
产品力拆解环节,我们把5.0与当前国内4.0对位。UI层面,4.0仍停留在1080P分辨率,流畅度约37 fps;5.0升级到2.5K,实测帧率59 fps。语音上,4.0需要平均两秒唤醒,小迪识别度大约92%;5.0接入端侧大模型,响应缩至0.8秒,识别率提升至97%。功能生态上,4.0原生应用不足200款,5.0开放HarmonyOS兼容层,应用池瞬间过千。从个人经验来看,如果把这套系统推给2022款汉EV,日常体验能提升至少一个维度。
聊到成本,比亚迪每台车额外带宽与服务器费用约为60元/年,即使按照存量310万辆估算,一年的运维开销1.86亿元,对于去年净利润300.4亿元的比亚迪来说并不算压力。已经拼尽全力了,也可以说彻底豁出去了!但这句话目前只能形容海外团队,而非国内。
回到热评,点赞25的唐冠军版车主建议比亚迪“向华为学习维护老客户”。这不是情绪,而是逻辑:高频OTA能把老用户变成最有效的推广节点。79次点赞的“被背刺”一词更是提醒,比亚迪的口碑红利正在被透支。
从结果看,DiLink 5.0的技术厚度足以对标小鹏XOS 5.4,价格已经可以和20万元级别合资车机一较高下了。但是,如果推送节奏继续“内外有别”,再出色的性能也只是PPT参数。对于比亚迪这波OTA升级,您有什么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