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不动的高端梦
今年二季度,比亚迪汉L向经销商发运超过3万台,实际终端销量却只有1.2万辆,近两万辆积压在渠道。六月单月,EV版本售出三千余辆,DM混动版本不足千台,而同期出厂量几乎翻倍。这一组数字背后,是比亚迪试图冲击高端市场时遭遇的冷遇。作为品牌旗舰轿车,汉L承载着打破20万元以上国产新能源车格局的期望,但市场的反应却像一盆冷水浇下。销量与发运量的巨大剪刀差,暴露出产品定位与消费者认知之间的断裂。我翻遍论坛、走访门店,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这车开出去,别人还以为是升级版网约车。”
说实话,第一次试驾汉L EV时,我是被震撼到的。四秒级加速推背感强烈,续航达成率接近标称值,车内静谧性甚至超过某些三十万级德系车。激光雷达、高阶智驾系统、碳化硅电驱平台,配置表拉出来几乎无懈可击。技术堆叠已到极致,可市场偏偏不买账。一位在深圳做网约车的朋友调侃:“我们车队刚换了第五代秦,要是把汉L也投进去,乘客肯定以为升级服务了。”这话听着像玩笑,却戳中了痛点比亚迪太普及了,普及到高端车型也难逃“国民车”标签。
夹在中间的困局
二十多万的价格,不上不下。往上,腾势Z9GT和仰望U7动辄四十万起步,品牌溢价已经拉开距离;往下,海豹系列十几万就能落地,性价比依旧能打。汉L卡在中间,成了最尴尬的存在。消费者在决策时陷入两难:加点钱上高端,还是省点买实惠?我在成都一家4S店蹲了两天,发现来看车的年轻人大多试驾完就走,问他们原因,回答惊人一致:“感觉不像我这个年纪该开的车。”不是性能不行,而是形象没立住。
反观小米SU7,硬件参数其实不如汉L激进,但人家讲的是“科技平权”的故事。年轻人愿意为“态度”买单,哪怕续航短点、配置少点。雷军那句“为发烧而生”虽然老套,但在传播上极具穿透力。比亚迪缺的不是技术,而是能让用户产生情感共鸣的品牌叙事。我曾在重庆见过一位95后车主,他原本打算订汉L,最后却选了SU7,“开出去朋友会问,这车有意思”,他说,“汉L?大家只会说‘比亚迪’。”
破局需要真决心
现在比亚迪开始动了,暂停向经销商压货,转而提供销售补贴,变相推动降价。但这只是治标。库存压力可以短期缓解,品牌形象一旦滑落,再想拉回来就得花十倍力气。我在翻阅比亚迪历年产品线时注意到一个趋势:从F3到秦,再到宋Pro,每一款爆款都建立在“高性价比”基础上。这种成功路径如今成了枷锁。当品牌试图向上突破时,过去的荣耀反而成了包袱。
要破局,只有两条路。一是彻底下沉价格,把汉L拉到十八九万,正面硬刚凯美瑞、雅阁这些燃油老将,用电动优势抢市场;二是坚决上探,剥离“廉价”联想,重塑设计语言与服务体验,让汉L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旗舰象征。现在的问题是,比亚迪两边都不想放,既怕丢了基本盘,又想摘高端果实。这种摇摆,消费者看得一清二楚。我在杭州一家门店听到销售私下说:“厂里通知说可能要推新款,老款得清库存。”话没说完,但意思明摆着。
身份认同的时代
买车早已不只是代步需求。今天一个都市白领选车,是在选择社交标签。开什么车,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别人怎么定义你。特斯拉代表极客,蔚来象征精致生活,理想主打家庭温情,而比亚迪呢?很多人第一反应还是“省电”“耐用”。技术领先不等于价值认同,这才是汉L真正的瓶颈。我在广州参加过一场车友聚会,一位汉EV老车主说:“我当年是冲着‘国货之光’买的,现在却不太敢提这车了。”
品牌转型从来不是换LOGO或改设计就能完成的。日本丰田推出雷克萨斯时,专门在美国建立独立销售渠道,连维修技师都要赴日培训。德国大众推辉腾,不惜成本打造手工工厂,只为证明自己也能做豪华车。比亚迪若真想让汉L被尊重,就不能只靠参数碾压,而要构建一整套支撑高端形象的体系。从用户体验到售后服务,从视觉识别到品牌传播,每一个触点都在传递信号。现在这些信号,还不够清晰。
比亚迪的挑战,不只是卖一辆车,而是改变一代人对品牌的集体记忆。这条路注定艰难,但非走不可。当技术红利逐渐见顶,唯有品牌心智的占领,才能决定谁真正站在行业顶端。未来的新能源战场,拼的不再是电池密度或电机功率,而是谁能让人愿意为“我是谁”这个答案,掏钱买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