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老百姓的生活里,但凡聊到买车,特别是手里有个几十万预算,想往好一点的品牌上够一够的时候,总会听到一句流传多年的话:“开宝马,坐奔驰”。
这话一出来,准备掏钱的人心里就得犯嘀咕了,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难道是说宝马这车开着行,坐着就难受得不行?
还是说奔驰坐着是舒服,可一开起来就笨重得像开船?
这句听起来像是经验之谈,又有点像刻板印象的话,流传了这么多年,肯定不是空穴来风。
它其实特别直白地道出了这两个德国汽车巨头在造车理念上最根本的区别,它们从根子上就把劲儿使在了不同的地方,了解了这一点,对于咱们普通消费者做选择,还真挺有帮助的。
要想把这事儿弄明白,咱们得往回倒倒,看看这两家公司的“家底”和“出身”。
先说宝马,很多人都知道它的蓝天白云标志,这背后就藏着它的历史。
宝马最开始是造飞机发动机的,那可是一战时期德国空军的重要供应商。
你想想,飞机发动机是个什么要求?
动力必须强劲,而且得随叫随到,飞行员的每一个指令,发动机都要能立刻、精准地响应。
这种追求极致操控、让机器完全听命于人的精神,后来就深深地刻进了宝马的汽车制造哲学里。
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宝马造出来的328跑车,就因为车身轻、操控好,在各种赛道上拿奖拿到手软。
所以从一开始,宝马的工程师们心里就有一个信念:车,首先是为开车的人服务的,必须让驾驶者感觉到“人车合一”的乐趣和掌控感。
再掉头看看奔驰,那历史就更悠久了。
作为汽车的发明者,奔驰从1886年造出第一辆车开始,它的定位就非常清晰,那就是为社会上层、为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提供一种全新的、更高级的出行方式。
在汽车刚出现的年代,能买得起车的都是非富即贵,他们之前坐的是什么?
是宽敞舒适的马车。
所以奔驰从一开始就明白,它的车必须得比马车更舒服、更体面。
比如在1899年,奔驰就给自家的车装上了用高级皮料做的后排座椅,还加了弹簧减震系统,这在当时别的车还硬邦邦地像个铁盒子的年代,简直就是革命性的创举。
奔驰的思路很直接:车是移动的会客厅,是身份的象征,首要任务是把尊贵的客人舒舒服服、体体面面地送到目的地。
所以,乘客的感受永远是第一位的。
一个天生为了驾驶的激情,一个骨子里为了乘坐的尊贵,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基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最终就浓缩成了“开宝马,坐奔驰”这句大白话。
那么,具体到咱们现在的感受,“开宝马”到底开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这绝不仅仅是一脚油门踩下去,车子能跑多快那么简单。
它是一种融入在驾驶每一个环节里的体验。
首先就是方向盘的感觉,开过宝马的人大多会有一个共识,就是它的方向盘特别“跟手”。
在市区里低速挪车或者掉头的时候,方向盘很轻巧,女士单手操作都毫不费力。
可一旦上了高速,车速提起来,方向盘就会自动变得沉稳起来,给你一种四平八稳的信心,不会有发飘的感觉。
最关键的一点是它的指向性非常精准,几乎没有所谓的“虚位”,就是你手转动了多少角度,车头就不偏不倚地跟着转动多少,这种精确的响应会让你在过弯的时候信心十足,感觉车子完全是你身体的延伸,能准确执行你的每一个意图。
其次是底盘给你的反馈。
宝马的底盘调校很有特点,它不是一味地软,也不是傻硬。
当你开车压过一个井盖或者减速带时,你能清晰地感觉到车轮碾过的动作,路面的信息会传递给你,但这种震动经过底盘的过滤,传到你身上时已经变得非常柔和且有韧性,是一种“砰砰”的厚重感,而不是“哐当”的生硬感。
在快速并线或者过弯时,车身的侧倾被控制得很好,感觉车子是紧紧贴在地面上的,这种稳健的姿态会让你敢于做出更激烈的驾驶动作。
最后就是它的动力系统,特别是它那套2.0T发动机配上8AT变速箱的组合,配合得天衣无缝。
动力输出非常线性顺滑,踩油门时力量不是猛地一下窜出来,而是像一股绵密的内力源源不断地涌出。
在城市里堵车跟车,车子不会一耸一耸的,开着很平顺;在高速上需要超车时,深踩油门,变速箱会心领神会地迅速降挡,动力衔接得又快又顺,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这种“车懂你”的默契感,是宝马驾驶乐趣的核心所在。
说完了开,咱们再来聊聊“坐奔驰”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享受。
如果说宝马是把所有心思都花在了驾驶者身上,那奔驰就是把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在了乘客,尤其是后排乘客的体验上。
首先就是那张让人一坐下就不想起来的座椅。
奔驰在座椅舒适度上的研究可以说是登峰造极。
它的座椅通常采用多层不同密度的海绵填充,表层非常柔软,能让你坐下去有一种陷入感,完美贴合身体曲线,而深层又有足够的支撑力,保证你长途乘坐也不会腰酸背痛。
尤其是像E级、S级这样的车型,后排座椅不仅能大角度调节靠背,还带有腿托、加热、通风甚至多种模式的按摩功能,跑几个小时高速下来,在后排睡一觉,下车时可能比开车的人还要精神。
其次是车内的静谧性。
奔驰为了营造一个安静的乘坐环境,可以说是不惜工本。
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在车门、底盘里塞满隔音棉,还运用了很多主动降噪技术,从发动机的隔音处理,到底盘的声学包,再到双层隔音玻璃,甚至连轮胎都是专门定制的低噪音轮胎。
结果就是,当车子在城市道路以60公里时速行驶时,车内的噪音水平低得惊人,和安静的图书馆差不多。
在高速上,前后排的人可以很轻松地用正常音量交谈,完全不需要刻意提高嗓门,这种与外界喧嚣隔绝开来的高级感,是奔驰乘坐体验的一大精髓。
最后就是那套能化解路面颠簸的悬挂系统。
特别是配备了空气悬挂的奔驰,它处理颠簸的方式非常高明。
遇到坑洼路面,你不会感觉到生硬的冲击,而是感觉整个车身被一股柔和的力量轻轻地托了一下,然后就平稳地过去了,仿佛把所有的颠簸都“化解”在了无形之中。
坐在车里,即便路况不好,你也能感受到一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安稳与从容。
这种极致的舒适与安稳,正是很多商务人士和家庭用户选择奔驰的核心原因。
当然,时代在发展,汽车技术也在进步,如今的宝马和奔驰也都在向着更全面的方向发展,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
你会发现,现在新款的宝马,比如5系,后排空间越来越大,座椅也开始加上更柔软的头枕,舒适性相比老款有了长足的进步。
而新款的奔驰,比如C级,底盘也调校得比以前更紧致,开起来的运动感和灵活性也增强了不少。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丢掉了自己的看家本领。
你把两台同级别的新车放在一起对比,还是能明显感觉到,宝马的方向盘手感依然更重、指向更准,它还是更愿意和驾驶者交流;而奔驰的座椅填充物依然更厚实,悬挂对细碎震动的过滤依然更彻底,它还是把乘客的舒适感放在首位。
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基因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也在崛起。
比如像理想汽车,它把“家”的概念融入设计,用大屏幕、冰箱、舒适的座椅,将“坐”的体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像蔚来、极氪等品牌,则在智能化、动力性能和服务体验上,为豪华车市场带来了全新的思路。
这说明,对于什么是好车,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定义权。
所以说到底,纠结于“开宝马”还是“坐奔驰”,本质上是在思考你买这台车的核心需求是什么。
如果你买车绝大多数时间是自己开,享受驾驶带来的乐趣,喜欢周末去跑跑山路或者长途自驾,那么宝马那种以驾驶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可能更适合你。
但如果你的车经常需要接送家人、朋友或者重要的客户,后排的使用率很高,你更看重的是车辆带来的体面感、舒适度和一种安稳从容的氛围,那么奔驰无疑是更合适的选择。
这句老话,直到今天,对于大部分在三四十万到五六十万主流价位区间选车的消费者来说,依然是一个非常实在、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指南。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两个百年品牌对不同用户需求做出的最极致的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