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纽博格林北环赛道上,一台覆盖着伪装贴纸的测试车引发了全球车迷的围观。 这款车拥有低矮流畅的跑车线条,车尾配备着尺寸夸张的固定式尾翼,轮胎规格达到前275后325的赛道级配置。 最新曝光的谍照显示,腾势Z量产版已经进入最终测试阶段,车辆的整体造型高度保留了概念车的设计语言。
测试车装配了21英寸黑色轮圈,搭配佳通Sport GTR3系列高性能轮胎。 前轮规格为275/35 R21,后轮规格达到325/30 R21,这种“前窄后宽”的配置通常出现在大马力后驱跑车上。 刹车系统采用多活塞卡钳,后轮甚至出现了双卡钳设计,这表明车辆可能具备高阶的赛道性能。
车辆前脸延续了“Pure Emotion”设计理念,W形日间行车灯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发动机舱盖上增加了通风口,前保险杠两侧保留了大尺寸的导流槽。 与概念车相比,量产版取消了鱼鳃式导流孔,但增加了更符合日常使用的细节设计。
侧面线条呈现出标准的GT跑车比例,车门采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 车窗应用无边框水切工艺,使侧面造型更加简洁。 后视镜疑似采用电子摄像头式设计,这可能是为了降低风阻系数而进行的特殊优化。
车尾部分装配了超大尺寸的固定式尾翼,下方是造型夸张的扩散器。 尾灯采用菱形元素设计,在伪装贴纸下依然能看出复杂的内部结构。 整个后包围几乎被空气动力学套件所占据,显示出这款车对下压力的极致追求。
内饰方面目前尚未有清晰照片流出,但参考概念车的设计,预计将采用赛车化座舱风格。 概念车配备了一体式碳纤维座椅和四点式安全带,方向盘采用可折叠设计,中控台配备大尺寸全液晶仪表和悬浮式中控屏。
动力系统将搭载比亚迪最新的易三方技术,预计会提供纯电和插电混动两种版本。 插混版本可能采用2.0T发动机配合三电机布局,其中前桥一台电机,后桥两台电机,系统综合功率有望突破900马力。
纯电版本预计前电机最大功率230千瓦,后桥两台驱动电机最大功率均为240千瓦。 这样的动力配置使得腾势Z的0-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有望进入3秒俱乐部。 电池组容量可能超过100千瓦时,续航里程预计在600公里以上。
底盘方面搭载了云辇-M智能磁流变车身控制系统,这套系统可以实时调整悬架阻尼硬度。 系统响应时间仅需10毫秒,能够在过弯时提供更强的侧向支撑力,同时在直线行驶时保证舒适性。
转向系统采用全栈自研的线控转向技术,取消传统机械连接结构。 这项技术为驾驶舱节省了14%的空间,同时消除转向柱在碰撞时侵入驾驶舱的风险。 方向盘支持伸缩折叠功能,便于驾驶员上下车。
测试团队在纽北赛道进行了多轮测试,车辆在高速过弯时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 巨大的尾翼在赛道条件下能够提供可观的下压力,宽体设计和低重心布局使车辆在连续弯道中保持精准的操控。
轮胎配置显示这款车定位极高,佳通Sport GTR3系列是专门为赛道日设计的高性能轮胎。 前后配的轮胎规格表明车辆采用大马力后驱布局,325的胎宽甚至超过了许多超级跑车。
刹车系统可以看到前轮配备多活塞卡钳,后轮采用双卡钳设计。 这种配置通常用于电子手刹和主动制动功能分离的车型,说明腾势Z可能搭载先进的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与普通版车型相比,这次测试的车辆空气动力学套件更加激进。 前唇侧裙和后扩散器的尺寸都明显加大,这可能是针对赛道性能开发的高性能版本。 车门后方增加了额外的进气口,可能是为电池或刹车系统提供冷却。
车辆在纽北赛道的表现引起海外媒体的关注,多家专业汽车媒体拍摄到测试画面。 在直线路段车辆展现出强劲的加速能力,弯道中车身姿态保持稳定,侧倾控制在很小范围内。
目前腾势Z的竞争对手包括保时捷718纯电版、奔驰EQE AMG等车型。 与售价168万元的仰望U9相比,腾势Z的定位可能更加亲民,预计主要价格区间在50-70万元。
测试车上没有看到概念车使用的电子后视镜,这可能是因为法规原因改回传统后视镜。 车门把手也采用隐藏式设计,但造型比概念车更加保守,可能是考虑到日常实用性做的调整。
后窗玻璃面积较小,视野可能受限,这符合性能跑车的常见设计。 车顶线条流畅过渡到车尾,形成标准的fastback造型。 C柱设计颇具肌肉感,与后轮拱的宽体效果形成呼应。
充电接口位于车辆右后侧,采用电动开启方式。 伪装贴纸下可以看到精致的做工细节,接缝均匀度达到豪华品牌水准。 车门估计采用无框设计,这是跑车车型的典型特征。
内饰谍照显示新车配备全液晶仪表盘,中控台采用悬浮式屏幕设计。 副驾驶位置似乎也有独立的娱乐屏幕,这与概念车的设计思路保持一致。 方向盘造型运动,后方配备大型换挡拨片。
云辇-M系统在纽北赛道的复杂路况下经受考验,车辆在起伏路面表现稳定。 过弯时悬架系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出弯加速时车身姿态控制得当。 线控转向系统带来更直接的转向比例,减小转弯半径。
动力系统在赛道条件下持续高负荷运行,电池组冷却系统工作正常。 车辆在长时间激烈驾驶后仍能保持稳定的性能输出,这表明三电系统具有优秀的热管理能力。
测试团队对车辆进行多轮调校,不同阶段的测试车在细节上有所差异。 早期版本后扰流板尺寸较小,最新版本则换上更大的固定式尾翼,说明空气动力学方案还在持续优化。
刹车系统经过特殊强化,前刹车盘直径估计超过400毫米。 后轮双卡钳设计分别负责常规制动和驻车功能,这种布局在电动跑车上越来越常见。 刹车卡漆采用鲜艳配色,从轮毂缝隙中清晰可见。
车辆声浪调校具有电动车特色,低速时几乎无声,高速行驶主要产生风噪。 加速时电机特有的高频声音被适当保留,既保证驾驶氛围又不破坏静谧性。 排气系统在插混版上如何布局仍是悬念。
车门开启方式可能采用电动辅助,测试员上下车时车门开合角度较大。 内饰材质以碳纤维和铝合金为主,营造运动氛围。 座椅包裹性极强,侧向支撑足以应对赛道驾驶需求。
在纽北赛道多个经典弯道的表现被摄影师记录。 在Adenauer Forst弯道,车辆以高速切入弯心,车身侧倾控制在极小范围。 进入长直线前车辆展现强劲加速力,尾翼在高速下产生明显下压力。
测试团队包含中德两国工程师,现场有多台保障车辆跟随。 每次测试后团队都会下载数据进行分析,工程师围绕车辆进行详细检查。 这种严谨的测试流程表明新车已进入量产前的最后阶段。
轮胎磨损情况显示车辆调校偏向中性,前后轮磨损均匀。 刹车片在激烈驾驶后出现正常热衰减现象,冷却系统工作效果良好。 悬架部件经过强化处理,能够承受赛道驾驶的极端工况。
与概念车相比,量产版在车门后方增加了实际功能的进气口。 前保险杠两侧的导流槽尺寸加大,这些改动都是为了改善散热效率。 车底平整化设计有助于降低风阻,提高续航表现。
在纽北赛道的成绩尚未公布,但根据测试进度,预计很快会有官方数据。 目前测试重点放在耐久性和稳定性上,车辆连续进行多圈飞行圈测试,中间仅作简短停歇。
伪装贴纸下可见车身采用多种材质,车顶疑似碳纤维材质。 车门和前后盖可能使用铝合金材料,以实现轻量化目标。 车身涂装虽然被伪装图案覆盖,但仍能看出漆面质感出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