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售价4.2万元的碳纤维板,本应是科技与性能的象征,如今却成了击穿用户信任的子弹。小米SU7 Ultra车主王先生举着鼓风机测试视频苦笑:“花四万二买的‘赛道级散热’,吹不飞一张餐巾纸。”
这场始于“纽北同款”的信任崩塌,暴露的不仅是产品与宣传的断层,更是科技公司跨界造车的集体困境。
一、被“参数内卷”扭曲的造车逻辑
“1548匹马力”“全球最低风阻”“双风道散热”——这些震撼人心的数字,曾是小米汽车叩开高端市场的密码。但当车主掀开机盖,看到的却是塑料支架支撑的装饰盖板时,参数神话瞬间破灭。
这不是孤例。新能源车企集体陷入“科技符号化”陷阱:碳纤维材质沦为溢价标签、空气动力学变成造型设计、赛道模式异化为营销话术。就像某车企工程师私下吐槽:“现在造车比的是PPT参数想象力,不是真实驾驶体验。”当行业沉迷于用“黑科技”词汇编织消费幻觉,用户终将在实物与宣传的落差中觉醒。
二、补偿方案里的傲慢与偏见
面对维权声浪,小米深夜抛出“改配铝盖+2万积分”方案。但在车主群里,这个价值仅2000元的补偿被戏称为“新时代赎罪券”——既不肯承认宣传误导,又试图用商城积分绑定用户继续消费。更讽刺的是,改配需要重排40周交付队列,这相当于让消费者为企业的过失二次买单。
这种“道歉但不认错”的公关策略,折射出互联网企业跨界造车的思维惯性:把汽车当作可OTA升级的“大号手机”,却忽视了汽车作为耐用消费品的情感属性与法律边界。当用户发现花50万买的车竟能通过远程升级“阉割”性能时,安全感便荡然无存。
三、流量狂欢后的集体反思
雷军在微博坦言“这是创办小米最艰难的时刻”,但真正需要反思的是整个行业。跨界造车新势力总想把手机行业的“饥饿营销”“粉丝经济”移植到汽车领域,却选择性遗忘了:汽车不是快消品,一次刹车失灵可能关乎生死,一块装饰盖板足以摧毁品牌信任。
值得玩味的是,当小米车主在交付中心拉横幅时,某传统车企正在悄悄升级用户协议——所有性能参数都标注了“实验室数据”“特定工况下达成”。这种笨拙的诚实,或许才是重建信任的起点。
站在北京小米汽车体验店的玻璃幕墙前,展厅里“重新定义汽车”的标语依然耀眼。但当参数泡沫被戳破,人们终将明白:汽车产业的革新,从来不是靠营销话术推动,而是对安全、品质与诚信的永恒敬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