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造车这事,哪怕是技术再怎么发达,该有的时间还是要有。可最近某车企的一项“创举”,让行业内外都议论纷纷。不仅蓝领两班倒,竟然连研发岗位也开始两班制了,还强制供应商也跟着配合双班机制。乍一听,还以为是生产线的新轮班模式,但实际情况真不是那么回事。
“白领当蓝领用”,有网友这么说——这究竟是哪个奇葩车企搞出的操作?内部邮件都被曝光了,属实甭提了,有图有真相。别的先不讨论,就这吃人的工况,趁着夜色,脑子里半杯咖啡,上有政策下有磨洋工,研发人员是真的要变身体力劳工了!
要说博主也不是从三言两语就显得站在对立面的人,毕竟他是行业里的老人了,11年就进圈了。当年的车企,从项目定点到新车SOP(工厂量产),少说也得3到4年工期。后来新势力造车入场,那会是2018、2019,情况也差不多,大家最多赶到两三年才敢“下线”。可不知道从啥时候起,整个行业开始玩速度竞赛,新车开发周期大幅缩水。像这次曝光的车企,竟靠研发两班倒和供应商的加班加点,硬是把开发周期压缩到了不到一年。这速度,博主说起时都倒吸一口凉气。
有人吐槽,“这不是折腾人嘛?”确实,你要说产线那套两班倒,倒也情有可原。机器不停,人就得跟着上班,这才叫提高产效。可咱说,研发是码代码、数据校准、仿真模拟那种高度脑力活。白班干一半,等着夜班接着做?这交接一出问题,BUG还不得成倍增长?况且,哪个程序员能撑得住靠喝咖啡熬夜,灵感真能像流水线一样接得起来?
其实这事闹得这么大,不仅是工厂自己人感慨,一众圈里的汽车行业大佬都纷纷站出来发表看法。譬如岚图CEO卢放,也直白地怼了一句:汽车不是快消品。人家还很形象地来了一句,“造车是马拉松。”话里带着点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好像整个行业都被新势力带偏了跑道。现在造车,不是比谁的车耐用、数据扎实、迭代优化好,而是比谁能更快抢市场、更快推出新款,就算是半成品,又如何?跑到消费者手头再慢慢补吧,谁管后期问题能有多少。
博主倒是分析到了点子上。他说,真要提效,研究研究工具怎么能更高效?流程怎么能更顺畅?文档能不能记录全面点,让交接堪做无缝?这才是方向。可惜咱现在的情况吧,反倒是抓错了重点,琢磨着让人熬个几班还不多花成本,甚至打心眼里渴望靠人累死累活当核心竞争力。这不就是假装勤奋、实际上低效的一种错误管理方式。
不光是车企的管理问题,从员工视角互害的心理也是摆脱不了的。你不给我合理薪水,还逼着我两班倒加班加点,咱心不甘情不愿,工人的“磨洋工”套路也开始层出不穷。嘴上说一套,行动上拖一截,白天就磨磨唧唧,晚上来回瞎转悠。这样互害下去,企业的效率还有希望吗?结果就是全车厂被内耗文化卷进黑洞,最后大家谁都不好受。
车企真要抢市场,靠什么?靠技术、靠创新!像大佬们说的,车是跑长跑,不是短跑!把方向搞错了,随便炸几轮脑力,揉捏几个数据出来,就能让一辆汽车跑得远、跑得好?甭说了,消费者最后也会用脚投票,真没谁愿意砸钱买个不成熟的产品。
企业未必是全然的“恶人”。也许他们自己也在挺着,怕市场游戏打响了,全员掉队。所以动脑子也是多一分煎熬,就只好用这种办法看是不是能多刷几分效益。这种焦灼,能让人心生共鸣,也能让咱不难看出,背后其实是整个汽车行业的压力缩影——新市场风潮之下,那份浮躁心态仿佛成了传染病,卷着所有人没法停脚。
咱也看着一帮“白领打卡会布满红点”,心里寻思着,这是不是一场更大的危机的开始?车企们,真的快住手吧!至于大家怎么看这事?评论区来说说呗,这不光是一个企业的事,更是一家企业反映出的行业风向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