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半球的澳洲,中国电车的好日子,可能要到头了。这边政客们正挥舞着关税大棒,嚷嚷着要给中国车“亮红牌”;那边监管机构的千万罚单已经拍在了桌上,直指售后服务。这到底是政客们精心设计的围堵,还是中国车企出海的水土不服?
事情正变得越来越有看头。澳洲的一些政客,似乎急着想跟上华盛顿的节拍,也开始扯着嗓子喊,要给中国电动车筑墙。理由嘛,还是那个老掉牙的剧本:你们的车太便宜了,背后有政府补贴,这对我们不公平!
保护一个不存在的产业?
可笑的地方就在这儿,澳大利亚到底要保护个啥?当地媒体“珍珠与烦恼”的一篇评论文章说得特别直白,也特别狠:“我们的汽车工业,早就该进博物馆了。”这话听着刺耳,但句句是实话。
澳洲本土最后一家汽车工厂,2017年就熄火关门了。什么霍顿、福特、丰田,这些曾经响当当的名字,早就成了流水线上的历史尘埃。几十年来,澳洲人更像是活在鄙视链的底端,花着高价买欧美日淘汰的“油老虎”,提车还得排队小半年。
评论作者张弗雷德的话更是一针见血:那些还觉得中国电车是“廉价山寨货”的人,脑子恐怕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但凡你真正坐进一台中国电车里感受一下,就会明白,从设计到智能,从电池到体验,人家已经不是追赶者,而是领跑者了。
一个最有力的例子,就是福特汽车的CEO吉姆·法利。这位汽车圈的大佬,向来很少夸对手,结果试驾了小米SU7半年,竟然开上瘾了,连车钥匙都舍不得还。他这个最真实的反应,简直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那些“廉价低质”的偏见上。
一张四千万的罚单
关税的嘴炮还在天上飞,另一记重拳却已经实实在在地砸了下来。最近,比亚迪、长城、名爵这几家中国车企,很可能要吃下一张高达一千万澳元的大罚单,换算成人民币,超过四千万。
这次惹上的麻烦,来自一部叫《机动车服务与维修信息制度》的法律,简单说,就是澳洲版的“汽车维修权法案”。法律的核心就一句话:车企不许搞技术垄断,你必须把修车需要的所有技术信息,公平地提供给任何一家独立的第三方修车铺。
这法律就是为了打破4S店的售后垄断,让老百姓能用脚投票。你想去官方店享受尊贵服务,可以;你想去家门口实惠的路边店,也没问题。但现在,澳大利亚的监管机构认为,这几家中国车企,做得远远不够。
他们被指控,没有及时、完整地向独立维修厂开放这些关键信息。与此同时,澳洲车主们的抱怨也越来越多,觉得官方售后体验差,预约比登天还难,客服半天没反应,感觉车企就是一锤子买卖,车卖出去就当甩手掌柜了。
被捆绑的售后肥肉
车企为啥都喜欢把维修保养这块蛋糕死死攥在手里?原因太简单了,除了安全,背后就是白花花的银子。现在卖新车不赚钱,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真正的大金矿,是售后服务这个庞大的市场。
一块小小的中控屏,在4S店里敢报出上万的天价;换一套轮胎,比市场价贵个三五成都是基本操作。为了把这块肥肉牢牢锁住,车企最爱用的招数,就是拿“终身质保”这种听起来美滋滋的权益,跟你“必须全程在官方店维保”的霸王条款捆绑在一起。
这套打法在国内可以说是玩得炉火纯青,很多车主都深有体会,车子出点小毛病,非得跑几十公里去指定的4S店。但你把这套搬到澳大利亚这种法律健全、极其看重消费者选择权的地方,对不起,此路不通。这四千万的“学费”,其实是在上一堂全球化必修课:在家里玩得转的模式,不代表全世界都吃你这一套。
谁在逼我们站队
把关税风波和这张维修罚单放在一起看,你会发现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一个是不想让你进来,一个是管你进来之后怎么做。但就像张弗雷德说的那样,这两件事的背后,都藏着一种极其荒谬的“忠诚度测试”。
他写得非常尖锐:“真正的胁迫根本不是来自北京,而是来自那些打着忠诚旗号的人,他们要求澳大利亚人花更多的钱,去买一辆更差的车,就为了在所谓的大国博弈这出戏里,扮演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这种要求,在政府一边高喊着要减排,一边又想把普通家庭最容易负担的绿色交通工具拒之门外时,显得无比讽刺。
结语
我们不需要那种虚伪的忠诚度测试。真正的考验,是看那些制定政策的人,到底能不能交出一份实实在在的成绩单:让大家的生活成本降下来,让清洁能源快一点普及开来。
当加油站的价格牌再次跳到每升2澳元的时候,那些满嘴“忠诚”的政客,会替那些为油费发愁的家庭掏一分钱吗?这个问题,问出了无数普通澳洲人的心声。他们需要的不是站队,而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