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汽研修团”,可能就没有发展迅速的中国汽车工业!

图片

前段时间,有几张车展图片被网友们津津乐道:外国友人用皮尺测量中国汽车数据,还用表格进行仔细记录。


学习一直都是进步的最好办法,早在50年前,就曾有这么一群“一汽人”,赴国外十余家车企参观研修,为如今的中国汽车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

1953年7月15日,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破土动工。


建厂过程中,饶斌组织全体职工学习,培养出来的“老司机们”,撑起了中国汽车的半壁江山。不过,各位知道吗,一汽还曾接受过一位日本厂长的指导,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图片

1985年,久保富夫写给饶斌的信

1970年代,在中日贸易日趋频繁的情况下。1977年,三菱汽车公司社长久保富夫率日本自动车工业协会代表团访华。全程接待的是副总工程师李刚,带代表团参观了一汽、北汽、上海。


虽然日方的目的是合作开发中国的汽车市场,但李刚得知,日本车企的企业管理和生产方式卓有成效,正是一汽工厂、产品改造所急需的。这位曾与饶斌一同共事的技术专家,萌生了回访日本学习的想法。

图片

1978年,研修团一行人与日本工作人员在丰田会馆前的合影

当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全国出国学习研修的人还寥寥无几,要说是企业组团,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不过这件事最终得到了中央的批准。


1978年,一汽选派了包括李刚在内的17名管理人员和3名翻译,组成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汽车研修团(简称“研修团”),于5月20日至11月16日,对日本的主要汽车、零部件工厂作了参观和研修。

图片

研修团行程表

第二列从上至下的企业分别是:日野、三菱、马自达、大发、本田、丰田、日产柴、斯巴鲁、五十铃、日产。(星标仅限参观,没有进行研修)

图片

丰田前副社长大野耐一

当研修团来到丰田汽车时,着重向副社长大野耐一取经,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日本厂长”了。他曾经担任过丰田上郷工厂的厂长,不仅是此前访华代表团中的一员,更是丰田生产方式(TPS)的创始人。

图片

1937年,《丰田的突破》中描述的发动机工厂

简单来说,TPS源于丰田两大生产支柱:自働化、准时化。“自働化”是将人的智慧赋予机械设备,减少生产有缺陷的产品,并达到省人化‌。这源于丰田佐吉发明的丰田G型自动织布机,能在丝线断裂时,自动停止织布。


1930年代,丰田喜一郎针对汽车生产,提出了“准时化”:必要的物品、必要的时候、按照必要的量制造和运输,减少库存和浪费。大野耐一则是将这两个理念结合并付出实践的人。

图片

1960年代,丰田元町工厂的看板仓库

1953年,耐一试验了生产指令工具“看板”(Kanban)。最初是用于传递取货、生产、搬运等指令的纸卡,将零部件型号或相关的必要事项标明在纸卡上,如:生产量、生产时间、生产方法、运送量、运送时间、放置处等,凭纸卡一目了然。


如今的看板,是能够用视觉方式展示生产管理活动信息的板状物。

图片

现代丰田工厂的“安灯”

1966年,耐一在担任上郷工厂厂长时,将“安灯”(Andon)异常警报装置运用到生产中,确保“问题出现即解决”。


安灯是一种可视化管理工具,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生产、工具、安全等存在问题时,警报由工人用按钮或者由生产设备自动激活,通过公告板上的指示灯引起管理员的注意,解决问题后再继续生产。

图片

以丰田生产方式制造的1969丰田卡罗拉(上海汽车博物馆馆藏)

耐一的另一项创新在于,将生产线设计为U型,颠覆了福特公司发扬的直线型移动流水线因工位分散、工序割裂,导致工人移动距离长、库存堆积等问题。


U型生产线将各工序紧密衔接,可以使一名多能工同时操作多个相邻工位,进一步实现了“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

图片

1972年,第1千万辆丰田汽车下线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市场需求疲软,大批量的流水线⽣产⽅式开始变得不适⽤。丰田盈利虽有减少,但拉大了与同行们的差距。


凭借“多种少量”的生产,TPS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不仅为汽车行业,也为所有生产行业的发展做出了改变。

图片

研修团编写的培训教材

这些也都只是研修团所见所学的很小一部分。回国后,研修团为了将所学经验在全厂推广,编写了26册培训教材。


而对于企业自身的改进包括:工厂引入“生产看板”和“取货看板”,并按日制定生产计划,取消了零部件厂和装配厂间的部分中间仓库;设备维护方面,引入了全员生产维护(TPM)、定期检查;财务部引入了成本规划和管理;对产品开发、制造、销售等环节,引入了品管圈(QCC)。

图片

1959年,《丰田新闻》刊登丰田成立质量管理部

其实,根据原计划,研修团在日本汽车企业学习的同时,还要为解放牌换代选择合作对象,在选定合作企业后,再派出80人到合作企业继续实习。但现实是,想引进技术却没有资金,一汽这才定了自主换型改造的决心。

图片

1956年,一汽生产的第一批解放卡车

1979年,李刚在担任一汽副厂长后,开启了一汽的第二次创业:组织自主研发新一代解放CA141。通过运用在日本所学的新方法、新理念,对研发新一代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前,解放卡车由于种种原因,从1956年诞生后,已经20多年没有换代更新。

图片

1986年,解放CA141正式量产

1981年,一汽试制出第一辆CA141样车,在后续的研发过程中,还将CA141运到日野汽车进行试验。


1983年,一汽举行建厂30周年大会时,宣布新一代解放CA141已正式定型,开创了国产卡车换型和技术改造的新篇章。

图片

2015年,李刚的中国汽车工业“饶斌奖”奖牌

会上,饶斌作了题为《大家动手,总结经验,实现汽车工业现代化》的报告。他在发言时,开门见山的说:“一汽建厂已有30周年,什么是一汽的光荣传统?是学习……”


可以说,一汽这次研修开启了中国汽车工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先河,在“合资经营”之前迈出了重要一步,也是如今,中国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那块奠基石。

图片

“勇毅前行——中国汽车拓疆者饶斌”主题展

7月15日是中国一汽成立72周年,作为“长子”,为中国汽车工业贡献了一代又一代经典汽车产品,更支撑了我们民族汽车工业的灵魂。


在上海汽车博物馆,“勇毅前行——中国汽车拓疆者饶斌”主题展中,正向人们传达着第一代汽车人的精神,欢迎大家前来参观。

图片
图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