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摩托车在越南街头的消失与重庆厂家的故事
2002年那会儿,越南河内街头满眼都是力帆、隆鑫、宗申这些重庆牌子。骑着新买的国产摩托的小哥还会跟邻居吹牛,说“这车动力足得很,油门一拧就窜”。其实当时中国摩托在越南能占到八成市场份额,出口额都飙到19.2亿美元。可没过几年,我去河内探亲,一路上却只见本田和雅马哈,中国牌子像是被风吹散了。
有次在胡志明市修车铺蹲了一下午,看师傅拆一辆老力帆。他嘴里嘟囔:“这钢材不行啊,用两年就变形。”我问他是不是最近才这样,他说,“早些年的质量还好点,现在好多配件都换成便宜货了。”后来听群里有人聊,说最离谱的时候,一辆国产摩托能卖到180美元,还拼装二手零件。维修师傅常挂嘴边一句话:“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其实最初中国企业进越南,是抓住了价格差——日本本田要2100美元,中国品牌七百多块钱就能买。而且配置也不差,有人吐槽嘉陵发动机声音大,但动力确实够用。在广西、云南工厂拉过去成本低,很快把销售网铺开。我表弟家那台隆鑫,就是2001年买的,到现在偶尔还能跑,只不过减震早坏了,每次过坑洼路面都咣咣响。
但繁荣没维持多久。厂家越来越多,各种展厅扎堆打价格战。有一次我陪朋友逛展厅,销售顺嘴提起:“我们这款比隔壁还便宜50美金!”结果大家拼命压价,利润薄得可怜,只剩几十块人民币。有些小作坊干脆就在当地组装,不管工艺怎么粗糙,就为了省钱。一时间“谁更便宜谁赢”,质量全靠天意。
售后也是个大麻烦。我堂叔曾经骑着刚买的新宗申,从西贡一路找维修点愣是没人管。他气呼呼地说,“连个螺丝刀都没有,这叫什么服务?”后来才知道,日本品牌一直稳扎稳打,本田三年免费保修,还能随叫随到派技师来乡下修车。这种服务,比国内很多地方还贴心。
有段时间还有假冒商标的事儿。本地人抱怨,“你们这是‘看着像本田,其实不是’。”甚至传出有些厂家直接贴铃木标识蒙混过关,被发现后信誉彻底垮掉。我一个做汽配生意的大舅说,那时候很多客户开始嫌弃“中国造”,觉得用起来费心又费钱。
政府也插手了。从2003年起加征30%关税,还收紧审批流程。据熟悉政策的人讲,“材料交错一点就退货”,搞得进口商焦头烂额。这下原本利润微薄的小厂直接熄火,有的干脆转行做别的去了。“重庆帮”慢慢瓦解——嘉陵卖壳、力帆重组,都成圈里的八卦谈资。
日本企业反而趁机发力。本田专门为越南道路开发车型,加固结构、耐磨发动机,还有冷门配置比如防盗报警器(听技师说,本地偷车贼太猖狂)。雅马哈则培训当地技师,每个月组织技术交流会,据微信群消息称他们连偏远小镇都有备件库。不少消费者宁愿花贵点的钱,也图省心安心——毕竟三五年不用操心维护,比天天跑维修铺强多了。
再后来燃油摩托开始受限,新风口变成电动车。据邻居阿勇讲,他去年刚换了一台雅迪电动,两个月下来基本没啥毛病,就是充电桩排队太久。绿源据说投了300万美元建厂,在兴安省一年产五万辆(这个数字还是销售顺嘴提起)。新款带数字仪表盘和加强减震系统,对付坑洼路面算是专门设计。但群友吐槽最多的是续航问题,说“官方写60公里,其实顶多45公里”。
2023年的销量数据据行业杂志透露:雅迪卖出十万台,同比增长36%。不过日本企业也跟上节奏,本田推出首款电动摩托带换电技术,30秒搞定一块新电池;雅马哈发动机已经实现本地化生产,不光供应国内,还往泰国印尼出口。本土品牌借政策扶持,今年上半年也卖出去7.1万辆,有点势头,但售后还是差不少,经常缺零件要等半个月以上。(这个情况微信群里经常有人抱怨)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中国摩托败退不是因为别人强,而是自己把局面搅黄。“贪小利吃大亏”这种话,在汽修圈子流传多年。不少老司机感慨,要是真舍得花功夫做好产品和服务,也许结局完全不同。不过历史总归不会简单重复,这波电动车浪潮到底能不能翻身?身边人议论纷纷,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吧。有时候看到旧街角停着锈迹斑斑老宗申,总觉得那个年代既热血又遗憾……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分布于文中及生活采访片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