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程师拆比亚迪海鸥,焊点比本田多,自研产能降成本

比亚迪为什么能卖得便宜?是偷工减料吗?别急着下结论。美国工程师实打实地把一辆售价仅7万元的比亚迪海鸥拆得七零八落,希望能当场捉到“偷工减料”的证据。可是,拆完以后,脸却被打得啪啪响,因为事实远比想象的狠——焊点比本田飞度足足多了三成,散热板用的是铝合金,连密封条都全是新材料,一点回收料的影子都没见着。你说便宜就是减配,现在看零件,是不是该把这句话往肚子里咽咽了?

美国工程师拆比亚迪海鸥,焊点比本田多,自研产能降成本-有驾
美国工程师拆比亚迪海鸥,焊点比本田多,自研产能降成本-有驾

很多国外专家都习惯于用“低价等于劣质”的眼镜来看中国电动车。他们总以为,中国工厂那些价格惊人的产品,背后指不定减少了多少成本投入。但他们没有想到,比亚迪之所以能够做到物美价廉,靠的不是从材料里抠,还真有点技术硬核的底气——关键部件允许自己全包大权,电池、电机、电控、芯片,全都是人家自研自产,省去了多少“中间商”,你能细算出几道加价?一台车的研发、生产、物流,甚至厂家4S店都能自己揽,这样的成本管控能力,谁能比?

2023年比亚迪卖出了302万辆,2024年目标是400万。这是什么规模?拿研发费用来说,把一笔钱摊到400万辆车头上,每辆不过多花10块钱,而如果对手一年只卖100万辆,同样的费用每辆就得摊40块。研发的硬成本一亮相,差距一目了然。规模效应在制造业是最惨无人道的杀器,外人还正琢磨为啥他家卖得便宜,实际上别人连门槛都凑不齐。

比亚迪学的是特斯拉的那套精算玩法,不过比亚迪比特斯拉还狠,后者掌控自己的核心部件,前者干脆把矿山到4S店全都一网打尽。原材料、三电技术、组装销售,环环相扣,全都攥在自己手里,哪里还留给别人插队的缝儿?你以为比亚迪家工厂的管理员还需要拿着“隔壁小王卖多少钱”的沙盘推演?人家连原材料都自己算计好了。别人家刚商量“采购是否降本”,比亚迪已经把利润抠到了流水线的最末端。假如说供应链是一根绳子,那比亚迪早就把那根绳子抽在自己手里,其他人连绳头都摸不着。

但最大的误会并不在于什么“偷工减料”。外人根本不明白,中国电动车企业正在把一条庞杂的供应链卷成自己的牢不可破的产业链,把利润悄悄藏进别人察觉不到的角落里——“我们真不是为了省料,是为了省流程”,这才叫做杀招。很多人都想象不到,平均一辆7万元的家用电动车,它涵盖了世界领先的电池技术、精密的电控能力,以及高度一体化的制造流程。你见过谁还在量产中吃亏不认账的吗?

美国工程师拆比亚迪海鸥,焊点比本田多,自研产能降成本-有驾

当然,这一切归根结底得靠细致入微的管理和规模优势双管齐下。试问,全球范围内有几家公司能在一年内消化掉300多万辆车?研发成本、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渠道掌控,每一项摊到单车头上,都像榨汁机里最后那一滴汁,榨得干干净净。

车价便宜,用料还扎实,这逻辑就像九连环,怎么拆都觉得不合理。你说比亚迪靠偷工减料,看完这拆解报告,还能理直气壮地重复那句话吗?去年那套结论,如今不仅站不住脚,简直成了段子。以前大家总爱用一句话调侃中国制造:“便宜没好货。”但在比亚迪这里,这句话被彻底逆转,“低价高质”成了他们的常态。

中国制造的底气就在于能力和体量的双重碾压,而不是靠耗子偷油。越来越多的外国工程师,把中国电动车拆开一遍还得开始反思:是不是应该换副眼镜观察世界了?在产业链整合和量产规模的极致赛道上,比亚迪没走捷径,只是不走弯路。玩笑归玩笑,现实才最扎心。比亚迪便宜,不是因为偷工减料,而是全链条成本管控玩出了世界级的极限操作。只不过,有些人永远只能在零件堆里疑神疑鬼,看不见大局。

美国工程师拆比亚迪海鸥,焊点比本田多,自研产能降成本-有驾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