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CEO谈中国汽车崛起,比80年代日本影响更大,感叹竞争压力

你有没有发现,这两年中国汽车,特别是电动车,在全球市场上真的是风头无两?

前些天看到福特CEO吉姆法利的那句感慨,什么“中国汽车对美国的威胁,比八十年代日本还猛”,其实仔细想想,有些话真不是危言耸听。

我们总觉得外国人说“威胁”都是炒作,可回头看看事实,这事确实值得琢磨。

我们要问:为什么以前是日本,现在变成了中国?

日本当年凭什么能让美国慌了神?

其实八十年代的日本车,就是靠着省油、质量稳定、价格适中这些优势杀进美国市场,把原本美国车企引以为豪的大排量、猛马力,搞得一度没人买。

福特CEO谈中国汽车崛起,比80年代日本影响更大,感叹竞争压力-有驾

可那会儿日本的产能其实远没到能让美国车企“全员失业”的地步,更多是抢了部分市场份额。

而现在中国车企是怎么做到的?

产能这事儿就不一样了,把规模搞起来,成本摊薄,技术还天天在更新,结果就是美国车企不仅怕被抢饭碗,连饭碗都可能被砸了。

是不是只有“低价”才能让中国车企在海外混得开?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

你去看看中国车出口到欧洲、美洲的价格,根本没比国内便宜多少,有些还贵。

那为啥销量还能涨?

很简单,因为中国车现在主打的已经不是“便宜”,而是“技术牛、配置全、体验新”。

你想想,啥叫智能座舱?

以前只有豪车才有主动驾驶、全景影像、语音控制,现在国产车随便买个十几万的都带齐了。

这种“黑科技变成标配”,外国人还真没见过,买了之后就离不开了。

你再看比亚迪,这个品牌以前很多人觉得跟合资车没法比,但比亚迪秦出来后,大家都傻眼了,不光电混技术厉害,连油耗都让所谓的“省油日系”黯然失色。

DM技术一年一个样,越做越强,日系那点老本活生生变成了“过去式”。

还有人说,美国有特斯拉,电动车一哥地位稳如老狗。

可最近几年,比亚迪的销量不仅在中国碾压特斯拉,连研发投入都把特斯拉甩在后面。

你说特斯拉一年砸一百亿搞研发,已经算是“大气”了吧?

比亚迪直接一年砸四百多亿,钱都快砸成“武器”了。

你说这差距,咋补?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中国车企能这么快做到全球领先?

其实答案很简单:中国工业体系真的太全了。

啥叫“全”?

就是你在中国能找到造车的所有零件供应商,不管是电池还是芯片,还是座椅、玻璃、甚至螺丝钉,全都能自产自销,价格还不贵。

别的国家,有的是只能做部分环节,有的是技术跟不上,有的是供应链稀碎,结果就是速度慢、成本高、啥都落后。

福特CEO谈中国汽车崛起,比80年代日本影响更大,感叹竞争压力-有驾

中国这边一辆新车从立项到上市,半年搞定,国外得一年半。

你说打仗能不输?

那是不是中国车企就是靠“规模效应”碾压全球?

当然不是这么简单。

你去问问那些对中国电动车心痒痒的外国人,为什么他们愿意买中国车?

答案很直接:体验好,智能化强,更新快。

你开个比亚迪或者小鹏,车机系统一年三次大升级,导航、语音、娱乐都在变。

这种“不断迭代”,在美国、欧洲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以前买个车,十年都一个样,现在买中国车,连车主都怕跟不上更新节奏。

那美国车企到底怕啥?

其实他们最怕的不是中国车企抢市场,而是自己“造不出来、跟不上、还卖不出去”。

你看美国制造业这些年怎么样?

空心化严重,很多零件都得靠进口,连电池技术都跟中国差几条街。

前段时间《纽约时报》不都说了嘛,“美国在新能源赛道上已经彻底输了,中国遥遥领先”。

你说这话要是以前谁敢讲,估计得被批判“唱衰美国”,现在连美国人自己都认了,这就说明问题了。

有人问,这是不是又是一波“产业转移”?

中国会不会像当年日本一样,被西方“围剿”,最后失掉优势?

这个问题其实得分开看。

日本那会儿技术和产能都很顶,可是市场体量有限,资源受限,最终被逼着做结构调整,主动收缩。

中国的底子不一样,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全球最全的工业体系,最强的制造能力,技术每年都在突破。

你说这种规模,西方能围多久?

围得住吗?

现在德国、英国一看本地都造不出来好电车,还得引入中国品牌,法国想搞自己的电池,最后还是要靠中国的供应链。

福特CEO谈中国汽车崛起,比80年代日本影响更大,感叹竞争压力-有驾

你绕来绕去,最后发现离不开中国。

再说说比亚迪2025年第三季度出口23.28万辆,同比增长146%。

这组数据说明什么?

你可以理解为,比亚迪一家公司,出口量就能赶上欧洲一些国家全年新车销量。

你说这种增长速度,谁能不怕?

以前中国车能不能进欧洲都成问题,现在直接在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巴西这些大市场把特斯拉拍在沙滩上。

以前谁敢想中国车能在欧洲当“电车之王”?

现在不仅实现了,甚至海外消费者开始主动问:“还有什么中国新车能买?”这种转变,绝不是光靠价格做到的,更多还是技术和体验的胜利。

是不是中国车企就没有问题?

当然不是。

你说国内卷得厉害,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利润空间被挤得干干净净。

这些都是现实。

可你往外看,国外新能源市场还在起步阶段,中国车企已经把全球跑了个遍。

你批评中国车“太卷”,但正是这种卷,逼着大家把技术做得越来越好,成本压得越来越低,体验越来越完善。

最终受益的还不是消费者?

你要是问我,中国车企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我觉得就是“快、全、狠”。

什么都讲效率,什么都能自己做,啥都能快速升级。

你说美国、欧洲的车企连个新电车都得等两三年,咱这边半年就能推新款。

这不是天赋,是体系决定的结果。

等你把整个产业链都掌控在自己手里,别人除了买你的产品,真的没别的办法。

那美国怎么办?

难道就眼睁睁看着中国车企把市场抢光?

福特CEO谈中国汽车崛起,比80年代日本影响更大,感叹竞争压力-有驾

其实美国车企也急啊,福特这两年不是天天派团队来中国“取经”?

拆中国车、学中国技术,恨不得把中国工程师请回家。

可问题是,技术和体系是靠时间和积累的,不是一天两天能补回来的。

你看到的只是中国车企的一部分,其实背后是整个中国工业的厚积薄发。

以前说“世界工厂”只是组装,现在连设计、研发、创新都在中国完成,别人怎么拼?

那中国车企有没有“天花板”?

当然有。

比如国际政治环境不确定,贸易壁垒越来越高,欧洲、美国都在搞所谓“反补贴调查”,可能未来会设限制。

但你别忘了,技术领先、体验好,消费者最后还是会用脚投票。

你可以设关税,但挡不住人们追求更好的产品。

中国车企只要保持创新和效率,不怕没有路走。

还有人担心,中国车企会不会走上“日本车”的老路,最后被迫转型?

你要知道,日本当年最大的问题是创新速度慢下来,技术被赶超,市场一旦碰上壁垒,就容易被卡。

中国车企现在最强的是“只要有压力,立马能创新”,市场有变化,产品马上能跟上。

现在比亚迪还在不断突破纯电、混动、氢能甚至智能驾驶,别的车企也在各种新技术上加码。

只要这种节奏不丢,谁都难赶超。

说到底,现在中国车企的崛起,是整个中国工业转型成功的缩影。

以前我们说“制造业升级”,大家都觉得是口号。

现在你去看看电动车、锂电池、智能座舱,哪个不是中国带头做的?

你说世界上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一年能新造几十款新车,还能保证质量、技术、体验都在线?

这种能力,就是底气。

最后回头问一句,美国车企的困境到底能不能解决?

其实也不是没希望,但必须得“痛下决心”,补齐制造业短板,加强研发投入,真正把产业链拉回本土。

可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谁都知道,现在全球化产业链已经变成“谁能做全,谁能做快,谁就赢”。

中国已经在这场比赛里跑到了前头,别人想追上,只有更早点醒、更努力。

所以说,福特CEO的感慨其实很扎心。

他不是没看懂,而是看得太明白,只是无奈,无法改变现实。

对于中国车企来说,重要的不是“威胁谁”,而是怎么抓住机会,继续创新、继续突破、继续把体验做得更好。

如果这条路能一直坚持下去,未来属于谁,真的还用问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