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作为小米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首款车型,其智驾系统表现备受关注。从硬件配置到功能覆盖,从算法表现到用户交互,下面从多个维度对其进行客观评价:
一、硬件配置:采用行业主流技术,但缺乏显著创新。
二、功能覆盖:达到L2+级别主流功能,但高阶驾驶辅助功能尚未得到充分验证。
三、算法表现:表现中规中矩,场景适应性及泛化能力有待提升。
四、安全与冗余:基础安全标准达标,但冗余设计不足,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有待提高。
五、用户交互:科技感十足,学习成本低,易于操作。
六、竞品对比:在同类产品中处于中游水平,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车主实际使用体验:
1. 高速智驾测试:在春节期间长达1100公里的高速行驶中,全程使用NOA功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驾驶压力,但需要驾驶员始终保持全神贯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识别错误,如速度突然降低和变道不流畅等,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2. 停车系统测试:停车系统表现相对较好,能够自动识别停车位并完成停车。但在某些情况下,停车过于干脆,容易给乘客带来不适。
3. 代客泊车测试:双向螺旋进地库时存在开到对向车道的风险。此外,机械车位停车需要多次调整,耗时较长。
综上所述,小米SU7的智驾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用户提供便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改进空间。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它是一个合格的智能代步工具;对于追求极致体验的消费者,可能需要等待后续OTA更新以释放更多潜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