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还对几年前的一个网络现象记忆犹新,那就是我们的社交媒体,尤其是朋友圈,几乎被一款车刷了屏。
照片里,总有人站在一辆带着“三叉戟”车标的豪华轿车旁边,配上文字,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庆祝自己或朋友事业有成,成功“喜提”玛莎拉蒂。
在那个时候,玛莎拉蒂这个品牌,仿佛就是成功的化身,是很多人眼中遥不可及却又心生向往的梦想座驾。
然而,时过境迁,我们现在再看,当年那个高高在上的豪华品牌,如今却频繁出现在降价促销的新闻里,动辄“腰斩”、“骨折价”甩卖,销量数据更是惨淡得让人不忍直视。
从曾经人人追捧的“神车”,到今天无人问津的打折货,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玛莎拉蒂这趟剧烈颠簸的过山车之旅,背后隐藏着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七八年前,那正是国内微商行业野蛮生长的黄金时期。
这个新兴的群体急需一个能够快速、直观地证明自己财富和成功的标志物。
在众多豪华品牌中,玛莎拉蒂恰好就成了那个最完美的选择。
它不像奔驰、宝马、奥迪那样满大街都是,显得更有稀缺性;同时,它的品牌调性又带着一种意大利式的张扬与激情,非常符合当时那种渴望被关注、被认可的社会心态。
更关键的是,它的入门车型,比如吉博力(Ghibli),价格虽然昂贵,但似乎又不是一个完全不可能触及的天文数字。
于是,一场围绕玛莎拉蒂的“造富神话”就在社交网络上迅速发酵。
一张合影,一句“恭喜”,其所带来的宣传效果,远比任何精心设计的广告文案都要来得猛烈。
这种现象甚至催生出了一条灰色产业链,有人专门提供玛莎拉蒂的短时租赁服务,就是为了让人们花上几百块钱,拍一套看起来“事业有成”的照片发朋友圈。
毫无疑问,这波操作在短期内给玛莎拉蒂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销量。
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在2017年,玛莎拉蒂在中国的销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5万辆,占据了其全球销量的近三分之一,风头一时无两。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当一个超豪华品牌与“暴发户”、“炫富”这样的标签紧紧捆绑在一起时,它的品牌根基也就开始动摇了。
那些真正具备强大购买力、追求品牌文化底蕴和圈层归属感的消费者,开始对玛莎拉蒂敬而远之。
在他们看来,开着一辆玛莎拉蒂出门,可能会被误解为是某个微商团队的头目,这与他们低调、注重品味的身份认同格格不入。
于是,这部分核心客户群体,悄悄地把目光投向了品牌形象更稳健、产品力也更扎实的保时捷。
可以说,玛莎拉蒂用品牌的高级感,换取了短暂的销量狂欢,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为后来的品牌崩塌埋下了最深的伏笔。
如果说品牌形象的跑偏是“软伤”,那么产品本身存在的问题,就是无法回避的“硬伤”。
当第一批被“网红效应”吸引的消费者真正拥有了这辆车后,各种抱怨和吐槽便开始在网络上蔓延开来。
其中,最被诟病的就是它那与百万身价严重不符的内饰。
许多车主都用一句非常形象的话来总结:“花了一百万买车,感觉内饰只值三十万。” 这并非夸张,由于玛莎拉蒂隶属于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现为Stellantis集团),为了控制成本,其车内大量使用了与集团内其他中低端品牌,如克莱S勒等通用的零部件。
这就导致车主一坐进车里,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廉价感:大面积的硬塑料、粗糙的按键手感,以及一个反应迟钝、逻辑混乱的车机系统。
这个车机,用起来卡顿得就像是十年前的安卓手机,让本应是享受的驾驶过程,变成了一种折磨。
除了内饰的廉价感,车辆的可靠性也让人头疼。
意大利车似乎总摆脱不了“小毛病多”的刻板印象,玛莎拉-拉蒂也不例外。
复杂的电子系统成了故障高发区,仪表盘上时不时亮起的故障灯,就像在跟车主开着无休止的玩笑。
对于花費重金购买超豪华品牌的消费者而言,他们追求的是尊贵的体验和省心的服务,而不是买回一个需要时刻操心、频繁进出修理厂的“活祖宗”。
当车辆本身的使用体验已经不尽如人意时,其惊人的贬值速度则成了压垮许多车主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
玛莎拉蒂的保值率在同级别豪华车中是出了名的低。
以吉博力为例,一辆新车落地价接近百万的豪车,仅仅开上三年,在二手车市场的估价可能就只剩下四十万左右,亏损的金额足够再买一辆不错的豪华中型轿车了。
这种“血亏”的现实,让玛莎拉蒂在潜在买家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也让它在二手车市场成为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更致命的一击,来自于时代的变迁。
当整个汽车行业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拥抱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时,玛莎拉蒂的反应却显得异常迟钝。
在中国市场,以比亚迪、蔚来、理想为代表的自主品牌,早已通过技术创新和极致的用户体验,重新定义了消费者对于“豪华”的理解。
就连奔驰、宝马、保时捷这些传统巨头,也都在奋力追赶,加速转型。
反观玛莎拉蒂,直到2023年,才姗姗来迟地推出了品牌旗下第一款纯电动车Grecale Folgore。
然而,这款被寄予厚望的车型,产品力却毫无竞争力。
官方公布的续航里程仅有533公里,在动辄七八百公里续航的国产电车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智能化方面更是乏善可陈,与国内新势力天马行空的智能座舱体验相比,仿佛是上个时代的产物。
就是这样一款产品,指导价却高达近90万元。
如今的中国消费者见多识广,早已不再是那个只看车标就盲目买单的群体了,面对这样一款诚意不足、性价比极低的产品,市场的冷遇是必然的结果。
冰冷的销售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从2017年巅峰时期的1.5万辆,到2023年全年仅售出1228辆,再到2024年1至5月份销量同比暴跌超过四成,玛莎拉蒂在中国的市场表现已经跌入谷底。
它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向上,它已经失去了与保时捷等顶级品牌竞争的品牌号召力和稀缺性;向下,它的产品力、性价比和可靠性又完全无法与主流的德系豪华品牌,甚至是表现抢眼的中国高端品牌相抗衡。
曾经那把闪耀着光芒的“海神三叉戟”,如今既撑不起超豪华的门面,也放不下身段去拼性价比,最终只能在降价甩卖的泥潭中,慢慢耗尽最后一点品牌余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