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几天翻笔记,才想起来一个细节——大舅哥那辆奔驰开的时间真不长,不到两年,但车子看着几乎跟新的一样。其实他平时开车挺小心的,一年多居然没出过任何事故,这点让人挺佩服。当时我还跟老婆说:这车能不能给咱们买啊?性能配置都不错。结果昨天听丈母娘说,那车最后给卖给二手车行了。这事儿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我心里琢磨着,可能亲戚买卖车这种事儿本身就不容易,毕竟是家人嘛,多少夹杂点感情因素。卖车不像买高仿包,车品质还必须掂量,价格想好不容易,谁有底气跟自家人谈价格?大舅哥肯定不愿意卖低了,怕被嘲讽你咋卖得那么便宜,卖高了又害怕亲戚埋怨太贵了不实在。反倒是不如拿去车行,价格谈妥,流程简单钱款一清二楚,没有周旋那些家庭复杂感情线。
我一直觉得,汽车这种高价值物品,不是简单线上交易那么直白。供应链和研发环节的成本刚好让我想到了这点:车企做一款车,设计研发到上市这条供应链像一条大锅饭,谁都落不了谁的价,但卖二手车就不一样了,车况、配置、保养情况都扑朔迷离,没有透明账单,讲价和信任成了最大障碍,就像你跟家人买东西,还得七寸捏着。
说到车行的价格,其实我也估算过,一台奔驰C级跌价率大概35%-40%第一年(样本有限),算下来折旧挺狠的,可对亲戚而言,哪怕你砍价也不如车行给的价格透明。奇怪的是,我猜他们车行拿货成本其实比市场价还便宜(这纯属没细想过的猜测),但最终给出的价格和亲戚能接受的也基本在同一个区间。
我忍不住问身边的销售,为什么有些客户宁愿卖给车行也不卖给熟人?销售说:真是麻烦,不是价钱的问题,是心理包袱,有些人跟亲戚买卖时,得装样子,得兑现承诺,最后还得掰扯清楚保修啥的,真累。这话一听,倒是挺换个角度理解的,心理负担比钱多。
其实我前几天还碰到一个修理工,问他旧车换手时最常见的纠纷。他说,常见的是后续维护纠纷,卖给亲戚反而容易出现这部件你卖的时候说得好好的,结果后来两头找他修,引发争端。卖给车行就没这种烦恼,卖家卖完车人去人,卖车行通常都有质保或回购计划,能卸得了那份责任。
我老婆插话说:你说人关系复杂,倒不如一点点亏了钱,少点心累。我稍微有点不同看法,毕竟情感这事儿,亏钱和跌价是两回事,好比研发一款新车,赔点钱是投资,但情感亏损是看不见的成本,这点确实不好算。我得承认,刚才想亲戚买卖肯定麻烦的说法稍微有点泛了——其实也得看人,看处理方式。
想起昨晚我跟朋友在饭桌上聊这个,他突然说:我爸那辆车,卖给我哥了,双方还能互相修理车,价格也谈妥了,没啥纠纷。我不禁在想,是不是关键是有个第三方仲裁机制?车行更像是专业仲裁,中间人角色就明确。亲戚买卖少了这一块,信任不单纯靠情分。
我算了算,如果我大舅哥把奔驰卖给了我,假设跌价40%,我肯定要砍价,咱也当是情分价。但实际上,砍价精神一旦启动,气氛马上紧张,尴尬谁顶得住。这跟研发团队里开会讨论一个零件成本时的互相掏底一样,明明一条成本线,但要说不同的层次,压力和心理战就很大。
你们有没有这种烦人过节的亲戚买卖经历?或者说,你们遇到过真正因为心态、人情债而放弃好价钱的人吗?我自己还挺好奇的,毕竟车这个东西不像手机,怎么都值钱,关系网这东西到底多影响决策?(这段先按下不表)
对了,看到别人说过,二手车行给的钱都是现金即走,就算不满意,过一两天,车子又到别人手上,没什么情怀包袱。相比之下,亲戚买卖多多少少带点人情账,心理成本一算,这部分亏损其实挺难直观量化。
我还真怕以后我换车,也变成了这样尴尬模式。毕竟家里人多,买卖车子像拉锯战。你们说,难道没办法让亲戚买卖车也变得简单点?难道真只能靠第三方平台中介,搬个不冷不热的中间人角色?
想闲聊一句,大舅哥那奔驰的轮胎还留着呢,几乎没磨损,估计还能再开两三万公里,这种保养水平,怎么能让车给外人,要是我,我肯定贪心想要,不知道你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