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前三季度销量狂飙至31.3万辆,距离全年目标仅一步之遥;小米汽车更是疯涨,25万辆的销量背后,生态链带货玩得风生水起。 这场竞赛中,有人加速超车,有人却悄悄掉队而背后的原因,远不止销量数字这么简单。
小鹏汽车的狂飙突进,从数据上就能直观感受到。
2025年前三季度,小鹏累计交付31.3万辆,同比增幅超过两倍。 其全年35万辆的目标,目前完成率已接近90%,这意味着最后三个月只需月均销售1.2万辆即可提前撞线。
这种增长并非偶然:小鹏G6和G9的改款车型全面升级智能驾驶功能,将高阶智驾系统下放至20万元以下价位区间,直接拉动了主力消费群体的购买意愿。
关键的是,小鹏的技术自研策略开始兑现,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毛利率攀升至17.3%,创下历史新高。 而平价车型MONA M03的推出,仅22天便实现万辆下线,成为15万级纯电市场的爆款。
小米汽车的疯涨势头,更像是一场“生态降维打击”。
前三季度25万辆的销量,距离35万辆年度目标已完成约71%。 小米的秘诀在于将手机行业的打法复用到汽车领域:依托近千万级手机用户基础,通过“人车家全生态”联动实现导流。
其首款车型SU7上市后持续热销,占据品牌总销量的九成以上;6月推出的SUV车型YU7,开启预售3分钟内大定突破20万台,再次验证了小米粉丝经济的爆发力。 渠道策略上,小米采用“自营+合作伙伴”双线模式,2025年门店数量扩张至超300家,覆盖一线至下沉市场。
蔚来和极氪则处于“稳中有忧”的中间地带。 蔚来三大品牌(蔚来、乐道、萤火虫)前三季度合计销量21.1万辆,仅完成44万辆目标的48%。 乐道L60作为走量车型,虽承担销量拉升任务,面对比亚迪、特斯拉等对手的降价攻势,其换电模式的优势尚未转化为规模效应。
极氪的情况更为严峻:前三季度14.4万辆的销量,不足32万辆目标的一半。 其力推的800V高压平台和出海战略,因基础设施建设和海外认证周期长,短期难以贡献显著增量。
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与价格下探,正在改写竞争规则。
小鹏将XNGP智能驾驶系统覆盖至15万元车型,使高阶智驾从“奢侈品”变为“标配”。 华为则通过ADS 3.0系统强化技术壁垒,成本高导致车型定价难以下沉。
与此同时,国家购置补贴政策延至2025年底,为小品牌提供喘息窗口,政策退坡后,缺乏核心技术的中小车企将直面生存危机。
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突破40%,销量前十车企占据85%份额,尾部品牌加速边缘化。
这场淘汰赛中,活下去的关键已不再是盲目追求销量数字。
比亚迪凭借垂直供应链和规模效应,2025年前8个月销量突破84万辆;特斯拉则靠品牌溢价和FSD技术守住高端市场。
而新势力中,唯有将用户服务、智能体验与成本控制做到极致的企业才可能留存,例如小鹏的自研智驾体系、小米的生态黏性、蔚来的换电网络。 2025年的战场证明,虚高的目标哄不了投资人,真实的用户体验才是唯一的“护城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