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内卷时代,要突围的中国车企必备两大能力

2025年5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价格风暴。

比亚迪突然宣布启动“百亿补贴”计划,旗下多款主力车型大幅降价,最高降幅达到15%。

这一举措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整个汽车行业。据新浪财经报道,比亚迪此次降价涉及王朝系列、海洋系列等多款热门车型,直接击穿了合资品牌A级轿车的价格底线。

大内卷时代,要突围的中国车企必备两大能力-有驾

这场价格战的背后,是中国车市内卷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腾讯新闻的深度分析指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突破60%,市场增速明显放缓。在存量竞争的时代,价格战成为车企争夺市场份额的“常规武器”。网易的另一篇报道披露,继比亚迪之后,包括吉利、长安、长城在内的多家自主品牌纷纷跟进降价,这种近乎惨烈的竞争态势,被业内人士称为“大内卷时代”的典型特征。

然而,单纯的价格战并非长久之计。在比亚迪百亿补贴引发行业震动的同时,市场观察人士开始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中国车企如何才能在这场内卷中实现真正突围?

笔者认为,能够突围的中国车企必须具备两大核心能力:高端品牌建设能力和成体系出海能力。这两大能力,将成为决定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十年发展格局的关键因素。


高端品牌建设能力是避免恶性价格竞争的第一道防线。

纵观全球汽车工业发展史,任何一个成功的汽车集团都拥有至少一个具有溢价能力的高端品牌。奔驰、宝马、奥迪等德系三强之所以能够保持较高的利润率,正是因为其强大的品牌溢价能力。

大内卷时代,要突围的中国车企必备两大能力-有驾

反观中国汽车品牌,虽然在中低端市场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功,但在高端市场的表现仍然不尽如人意。

比亚迪的腾势、吉利的极氪、长安的阿维塔等高端子品牌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特斯拉、BBA等国际豪华品牌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大内卷时代,要突围的中国车企必备两大能力-有驾

高端品牌建设不仅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产品打磨,更需要独特的品牌文化和价值主张。中国车企必须摆脱“堆配置、拼参数”的初级竞争模式,转向打造具有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的高端品牌形象。

成体系出海能力则是中国车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二道防线。

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全球化布局成为必然选择。然而,中国汽车出口目前仍处于“数量优先”的初级阶段。

据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虽然突破500万辆,但单车均价仅为1.8万美元,远低于德国、日本等传统汽车强国的出口水平。

真正的全球化不是简单的整车出口,而是包括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在内的全价值链出海。

比亚迪在泰国、巴西等地建立的整车工厂,长城汽车在俄罗斯的本地化运营,都是中国车企全球化布局的有益尝试。

大内卷时代,要突围的中国车企必备两大能力-有驾

但整体来看,中国汽车品牌的全球影响力仍然有限,特别是在欧美成熟市场的存在感较弱。成体系出海需要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跨文化管理能力和全球供应链韧性,这些都是中国车企亟待补足的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高端化与全球化并非割裂的两个战略,而是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一个成功的高端品牌能够为全球化布局提供品牌背书,而全球化的成功又会反哺品牌的高端化进程。

特斯拉的案例极具启示意义:它首先通过Model S和Model X树立了高端电动车品牌形象,然后借助Model 3和Model Y实现规模化扩张,最终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汽车品牌。中国车企需要借鉴这种“高端引领、全球布局”的发展路径,而非陷入“低端内卷、出口创汇”的恶性循环。

价格战背后的中国汽车产业焦虑:

比亚迪此次的百亿补贴行动,表面上看是一场价格战,实则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层焦虑。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中国车企已经实现了从追随者到并跑者的转变;但在品牌价值和全球影响力方面,距离真正的领跑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价格战或许能在短期内提振销量,但无法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唯有同时修炼好高端品牌建设和成体系出海这两大“内功”,中国车企才能在大内卷时代实现真正突围,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品牌”,最终实现汽车强国的梦想。

大内卷时代,要突围的中国车企必备两大能力-有驾

展望未来,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将呈现两极分化趋势:

一方面,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溢价能力的车企将被迫陷入价格战的泥潭,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

另一方面,那些成功建立起高端品牌形象并实现全球化布局的车企,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比亚迪的百亿补贴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它预示着中国汽车产业即将迎来一场深刻的洗牌与重构。在这场变革中,唯有那些具备战略定力和长远眼光的企业,才能最终胜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