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华为鸿蒙智行旗下的智界品牌虽有两款车型(S7轿车与R7 SUV),但市场表现始终未能突破(虽然车型本身综合来看挺不错)。相比之下,小米SU7自上市以来销量持续走高,甚至被余承东称为“流量能力远超传统车企”的劲敌。为何背靠华为技术赋能的智界,却难以复刻小米的成功?核心问题或可归结为合作模式矛盾、产品定位偏差、品牌策略分散三大困局。
一、合作内耗:华为与奇瑞的“灵魂之争”
智界作为华为与奇瑞的合资品牌,自诞生起便深陷合作摩擦。双方在技术主导权、生产标准、资源分配上的分歧,直接导致智界S7交付延迟、品控争议频发。
1. 交付难题拖累口碑
智界S7在2023年11月首次上市后,因芯片短缺、工厂磨合问题,交付周期从承诺的4-6周延长至10周以上,首月销量仅784辆,用户痛斥“遥遥领先变遥遥无期”。奇瑞内部被曝优先保障自家星纪元ES的生产,导致智界S7日产量一度不足20辆。
2. 品控争议与信任危机
已交付车辆曾出现座椅故障、空调失灵等“小毛病”,甚至有车主反映高速行驶时动力系统突然失效。华为对奇瑞的制造标准提出质疑,而奇瑞则坦言“与华为的质量理解差距甚远”。双方磨合不足,直接拉低用户信任。
对比小米:小米汽车完全自主掌控供应链与生产,无外部合作掣肘,实现“上市即交付”,首月锁单量超4万,交付效率成为核心竞争力。
二、产品定位:轿车的“空间执念”与市场错位
智界S7作为品牌首款轿车,试图以“大空间”为卖点,却忽视了轿车市场的核心需求——颜值与操控。
1. 设计妥协导致竞争力不足
S7为追求空间采用短前悬设计,车身比例失调,被用户吐槽“车头短促,缺乏轿跑美感”。而小米SU7凭借流畅造型和“保时捷同款”设计语言,迅速抢占年轻用户心智。
2. 性能参数未达标杆
S7单电机功率仅215kW,远低于极氪001(310kW)和小米SU7(275kW);续航表现亦不突出,标准版电池容量与竞品存在差距。反观小米SU7,凭借“3秒级加速”和“赛道级调校”标签,成功塑造性能标杆形象。
3. 频繁改款稀释品牌价值
S7在半年内三次上市,降价增配、调整配置,老车主直言“被背刺”。这种“回锅肉”式营销虽短期刺激销量,却损害了价格体系稳定性,让消费者观望情绪加剧。
三、品牌策略:资源分散与流量失焦
华为鸿蒙智行同时推进“四界”(问界、智界、享界、傲界),导致资源过度分散,而智界自身又缺乏清晰的品牌标签。
1. SUV与轿车的两极分化
智界R7凭借增程版续航优势(综合1673公里)和华为ADS 3.0智驾系统,上市后大定超8万台,跻身高端SUV第一梯队。但S7作为轿车,未能复制成功,暴露鸿蒙智行“重SUV、轻轿车”的路径依赖。
2. 营销缺乏爆点
尽管邀请刘亦菲担任品牌大使,试图吸引都市精英与女性用户,但智界S7的传播仍停留在技术参数层面,缺乏如小米SU7“雷军亲自交付”“对标保时捷”等情感化叙事。余承东坦言:“小米的流量能力是传统车企无法比拟的”。
对比小米:雷军以创始人IP为核心,聚焦单一车型,通过社交媒体与用户深度互动,将SU7打造成“年轻人的第一辆轿跑”,形成现象级传播。
智界破局需“断舍离”
智界的困境折射出传统车企与科技巨头合作的典型矛盾——技术赋能难以弥补战略协同的缺失。若要逆袭,需从三方面破局:
1. 重构合作模式:华为与奇瑞需明确分工,避免“双头管理”,确保品控与交付效率;
2. 重塑产品逻辑:轿车应回归颜值与性能本质,而非盲目追求空间;
3. 聚焦品牌叙事:放弃“多线作战”,集中资源打造一款“超级单品”,以情感化营销抢占用户心智。
智能电动车赛道已进入“淘汰赛”阶段,若智界仍困于内耗与定位模糊,恐难逃“起大早赶晚集”的命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