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的一件大事闹得沸沸扬扬,估计不少准备买车或者已经开上智能汽车的朋友都有所耳闻。
这事儿的起因,是国内一个叫“懂车帝”的汽车平台,搞了一场规模不小的高速公路辅助驾驶测试。
本来嘛,这种测评年年都有,不算什么新鲜事。
但这次不一样,测试结果不仅在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甚至连远在大洋彼岸的特斯拉老板马斯克都亲自下场,为自家的产品站台发声。
一时间,关于测试公不公平、技术到底谁强、咱们国产车行不行的话题,在网上吵翻了天。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一场看似普通的测试,为什么会牵动这么多人的神经?
今天咱们就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好好捋一捋,看看这潭水下面,到底藏着些什么。
首先,我们得知道懂车帝这次测试到底考了些什么。
他们没有在封闭的试验场里小打小闹,而是直接把36款市面上主流的智能汽车拉到了真实的高速公路上,进行了一场“实战演习”。
测试的科目非常贴近我们的日常驾驶,甚至可以说是我们最害怕遇到的几种情况,比如在高速上正常行驶时,前方车辆突然急刹停下,或者遇到一个停在路中间的“鬼探头”式障碍车。
这考验的,就是车辆的辅助驾驶系统在紧急关头,能不能像一个老司机一样,迅速做出反应,是帮你一把化险为夷,还是瞬间“失灵”让你听天由命。
考试成绩单发下来,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拔得头筹的,是特斯拉的Model 3。
在五个关键的紧急避险测试项目里,它全部成功通过,是全场唯一拿到满分的选手。
这个结果之所以让人惊讶,是因为特斯拉在硬件配置上,其实算是个“异类”。
当很多国产品牌都在拼命堆料,车上又是激光雷达又是高精度地图,恨不得把十八般武器都装上的时候,特斯拉却显得相当“固执”,坚持只用摄像头来感知世界,也就是所谓的“纯视觉方案”。
这就好比一场考试,别的同学都带了最新款的计算器和各种工具书,结果一个只带了笔和草稿纸的同学考了第一,这自然会引发大家的强烈好奇和讨论。
马斯克本人显然对这个成绩非常满意,他很快就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了懂车帝的测试结果,并且特意强调,特斯拉在中国的车辆,并没有使用专门针对中国路况训练的数据模型,完全是依靠其全球统一的数据库和算法在运行。
他这话里话外的意思很明确:我这套系统是全球通用的,没给中国市场“开小灶”,照样能拿第一,这才是真实力的体现。
这番言论,无疑是给特斯拉的“技术光环”又镀上了一层金,但同时也像一根针,刺痛了不少正在奋力追赶的国内车企。
然而,事情很快就出现了反转。
就在大家纷纷感叹特斯拉技术牛的时候,网络上开始流传一段针对特斯拉测试过程的“质疑视频”。
视频中,有人用慢动作指出,在车辆进行紧急避障的关键时刻,驾驶员的手似乎在方向盘上有个微小的转动。
这个细节瞬间引爆了舆论,“特斯拉作弊”、“懂车帝收钱了”、“冠军是演出来的”等等说法甚嚣尘上。
毕竟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种“眼见为实”的画面,远比枯燥的技术参数更有冲击力。
一时间,懂车帝和特斯拉都陷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面对排山倒海的质疑,懂车帝做出了一个非常强硬的回应。
他们没有选择删帖或者发个简单的公关稿了事,而是直接把底牌亮了出来——公布了所有测试车辆的完整版行车记录仪视频,更关键的是,他们还把车辆后台的CAN总线数据也一并公开了。
这个CAN总线数据可能大家听着比较陌生,简单理解,它就像是飞机的“黑匣子”,记录了车辆在运行过程中,每一个电子系统发出的每一个指令。
比如,是系统自己踩的刹车,还是人踩的;是系统自己打的方向,还是人打的,这些数据都一清二楚,无法造假。
有了这份“铁证”,那个所谓的“作弊”疑云也就烟消云散了。
懂车帝用数据解释了当时的情况:在那个场景下,特斯拉的系统侦测到了前方有碰撞危险,于是车辆的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被激活了。
这个AEB系统的优先级是最高的,它的核心任务就是在撞上之前,尽最大努力把车刹停。
当AEB系统开始工作时,为了避免冲突,它会自动中断当时正在运行的辅助驾驶功能,包括自动变道避障。
所以,系统实际上是选择了“先刹车”而不是“先绕行”。
而当辅助驾驶功能被强制退出的一瞬间,方向盘的辅助力也就消失了,驾驶员的手下意识地扶一下方向盘,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生理反应。
所以,这非但不是作弊,反而恰恰暴露了特斯拉系统在极端情况下的一个安全逻辑:在“绕”和“刹”之间,它会优先选择它认为更安全的“刹”。
懂车帝也借此机会表明了态度:我们测试的初衷,是检验车辆的安全性能,而不是为了评选一个冠军出来。
这场风波过后,虽然喧嚣渐渐平息,但它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却是深远的。
对于国内的汽车厂商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提醒。
过去,大家似乎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只要硬件堆得足够多,智能驾驶水平就一定高。
但特斯拉的例子告诉我们,优秀的算法和软件优化能力,才是决定系统上限的关键。
这就好比做菜,给你再好的食材,如果厨师的技艺不行,照样做不出一道美味佳肴。
同时,马斯克关于“数据”的言论,也点出了我们未来发展的核心优势。
由于数据安全法规的限制,特斯拉无法将中国复杂的道路数据传回海外进行训练,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它对中国特色路况的适应能力。
而这,恰恰是我们的本土企业的巨大机遇。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复杂、最多变的交通环境,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据金矿。
像华为、小鹏等企业,可以利用这个“主场优势”,采集和训练出更懂中国路况的智能驾驶系统,未来实现“弯道超车”并非没有可能。
而对于我们广大的消费者来说,这堂课的意义就更大了。
它让我们明白,在现阶段,任何厂家宣传的所谓“自动驾驶”,都只能被看作是“高级辅助驾驶”。
无论车辆多么智能,它终究是机器,有它的局限性和失灵的概率。
这次测试中,即便是表现最好的特斯拉,在某些情况下系统也会选择退出,把控制权交还给人类。
这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开车这件事上,方向盘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你的注意力和判断力,永远是最后一道,也是最可靠的一道安全防线。
不要被那些天花乱坠的营销词汇冲昏了头脑,要对技术保持敬畏,也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这场测试,就像一块试金石,不仅试出了车辆的真实水平,也提升了我们消费者的认知水平,这或许才是它最大的价值所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