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 秦L EV 又升级、又降价,这时候我就忍不住要问一句了:到底是市场太卷,还是产品本身卷到让人不得不低头?你瞧,这车上市不过半年,已经OTA升级了两回,动静比很多手机都大。我有时候就想,是不是现在买车像买软件,开一年两年之后,车的功能都不一样了?这到底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诱导消费者不断追新?
我再琢磨琢磨,这次发布的新东西,多半亮点在两个地方:一个是“云辇-C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另一个是“TBC高速爆胎稳行系统”。这是什么?前者说白了就是让你在烂路上少颠几下,在急转弯的时候车不容易甩出去。后者更狠,说万一高速爆胎,这车能帮你稳稳地控住方向,横向偏移不超过75cm——这听着是不是像把原来车的安全极限又往上提了一格?我可真得多问一句,这种技术到底有几个人真正需要,每年开高速爆胎的有多少?
不过吧,你可能觉得这些功能只是花里胡哨,是不是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偏偏这次搞的是限时调价,下探到了10.98 万元起,顶配不过12.98 万元。有一说一,现在新能源中级车里,比亚迪确实卷得够狠。你要是真拿着这预算,去看一圈吉利、长安、甚至合资电动,你就明了,这价位里但凡能把CTB(电池一体化)、智能驾驶、声光色电加得这么满的,还真不多。这让我想——是不是中国车企玩这种“限时优惠”已经玩得出神入化了?是不是每逢节假日都得促销一波,反正折扣只是个数字游戏,背后靠的是库存压力和市场预期?
再瞧瞧配置,什么后驱、CTB车身一体化、前麦弗逊后五连杆独立悬架,外加一堆刀片电池、7气囊,主驾迎宾,智能语音,车联网……你说这车卖初十万出头,十年前让我看我不信,现在这不仅能信,还能挑。你喜欢粉蓝、喜欢青色、蓝色,随便选,七种配色跟选手机壳一样。据说还是琉璃、瓷器灵感,一个一个名字听着都洋气,实车估计也挺好看。不过,说白了,年轻人冲颜色买吗?还是冲性能?颜色是个加分项,但大头还得看配置和技术。
接着我设问:买一辆新能源车,现在最担心的是真有那么多高精尖功能,你的实际体验能跟官方宣传一致吗?
比方说,这OTA升级,经常是说着像“不断进化”,但推送得慢、BUG一堆、新功能实际用处有限,这些你是不是得掂量下?汽车毕竟跟手机不一样,出个问题不是掉线那么简单,而是安全、体验。而像什么智能泊车、音乐接续、车机互动、语音控制,这些到底能用多久?厂商会不会一段时间就不继续深度维护,变成“僵尸功能”?你买新车的时候,厂商给你铺天盖地的宣传,但几年之后,他们还会对你的那一代车型继续推送吗?别指望!如同安卓手机,半年是亲儿子,一年半是表亲,两年后就变路人了。
再说功能升级。什么“车头泊入、车尾泊出”,什么“无麦K歌”,什么“成语接龙游戏中心”,别说,我有一丝怀疑,这些东西是不是把车的定位搞混了?智能这块没错,新能源车都往着智能座舱、场景玩法靠,这无可厚非。但你要是哪个配置都要加点娱乐、新鲜、互动,到底是让人开车还是玩车?车越来越像是移动娱乐室,反倒车本质的可靠性被忽略了——你说,这能是长远之计吗?
说回安全性能。我常说,新能源车安全是底线。但你会发现,这车子刀片电池啊、7安全气囊,说得好听,但中国汽车安全真正问题是:你开的不是测评数据,是现实道路。限速200km/h没人敢去飙,真正 技术上的升级能救命的概率,大多数普通人一年都用不上。厂商打安全牌无疑是对的,但你想过没有,这是不是一类安全焦虑的贩卖?你对比两三年前,那会儿新能源车还在奔着冬天不掉电,夏天空调不闹心。现在卷到每年都要力推新技术、新安全,让你感觉没这功能车都不敢开出门。可事实是,绝大多数人用车几年,连气囊都没爆过一次,还真怕没用上最新防爆胎科技就已经卖车了。
再拉一拉价格。限时调价,这可真是中国车市惯用套路。每回车展、新季、重大活动,总有一轮降价促销,你买早了就得哭,买晚了怕没货,厂家怎么都能“限量抢购”,刺激你赶快下单。你琢磨琢磨,这是不是变相让消费者失去价格安全感?你一边等着到底能不能再降,一边怕错过好时机,中间的心理拉锯战被厂家玩得明明白白。长远来看,这种价位拉锯肯定让二手车贬值加剧,也让新车主感觉心理不安。
我再来问问大家,中国消费者现在买电车,到底图什么?是追求技术升级,还是稳稳地代步?你瞧比亚迪这套做法,根本是要把“科技平权”给实现,让你十万出头买中级纯电车,能用上的技术都是原来豪车才能配。这个策略绝对牛,但牛归牛,有多少人是真的对这技术感冒?又有多少人买车就看实打实的性价比?
再说说行业层面。新能源车一年一大变,两年三小变,越卷越快。厂家之间互相推新、升级、降价,卷到最后其实大家都在抢存量市场。一台车买回家,用三五年之后你发现,起初那些让你心动的功能,可能早被后来车给淘汰了,保值率自然拉胯。你就琢磨,做为一台汽车,真正长久让人满意的,是天天OTA出新技能,还是最基本的安全、操控、可靠耐用?你说是不是该问问自己,买车到底是用来开的,还是用来被新功能不断打扰的?
老实说,比亚迪秦L EV这次升级和调价,确实是厂家拿着“性价比大旗”砸向市场,一些看重技术配置的消费者,肯定会被吸引。你拿价格和配置去PK合资、同级国产电车,那基本就是碾压。但我还是要说,买电车不单单是看数字。你有没有考虑过,产品后续服务、OTA质量、残值补偿、维修网络都是隐形成本?你今天追着优惠跑,明天要是不满意,变现可就没那么容易。
你再看看这行业,“新瓶装旧酒”已经屡见不鲜。什么改个车色、加个新名、搞个限时优惠,其实都是趋于同质化的竞争。厂家速度越来越快,新功能上线、颜色跟着换,你是否被鼓噪着天天关注新品,把本来“开车上下班”变成了“车圈玩家”?你耐心还能撑多久?汽车,把交通工具和科技潮玩合在一起,到底是好事还是负担?你说,是不是该让技术和价格都慢下来,变成“让人安心用”的产品?
最后,谁能决定这场技术和价格的博弈?是市场、是厂家,还是消费者自己?你如同在一个大的拼图里,谁也不敢站在最后吹牛。购车终归是自家事儿,不是厂家事儿,也不是网络事儿。你买电车,就是要自己用得舒心,开得安全,别听谁各种宣传——踏实用,比啥新品花活都重要。但话又说回来,要是你能用十万出头就把一身功能收拾齐,又能体验到点新技术好处,也不亏。但千万别抱着“买完三年还能天天OTA”的心思,汽车可不是手机,关键时刻“够用”比“新潮”靠谱得多。大家该咋买就咋买,别整天被厂家用技术和价格牵着鼻子走,理智、踏实,才是硬道理。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