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销毁中国产ID.6!只因德国售价高?真相令人愤怒!

各位车友,今天用车社要抖个猛料,保证各位听完下巴都合不拢!

这事儿有多炸裂?

以严谨到近乎偏执闻名的德国佬,竟然丧心病狂地把咱们中国产的全新大众ID.6,直接碾成了废铁疙瘩!

大众销毁中国产ID.6!只因德国售价高?真相令人愤怒!-有驾

而且,不是一两台,是整整22台!

这操作,钢铁侠看了都得怀疑自己是不是穿越了,擎天柱听了都得抹眼泪!

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猫腻?别急,让用车社抽丝剥茧,给各位扒个底朝天。

话说去年底,这批承载着“中国智造”的大众ID.6,跨越重洋,抵达了汉堡港。

这ID.6在国内的售价,那叫一个亲民,落地价也就24万人民币左右。

可反观德国市场,同级别的大众ID.7,售价高达6万欧元,这笔钱,足够在慕尼黑的黄金地段,付一套单身公寓的首付了!

巨大的利润空间,让一些经销商心生贪念,盘算着搞一波“平行进口”,让德国民众也享受一下“中国制造”的实惠。

万万没想到,大众官方祭出了“区域销售限制”这柄尚方宝剑,简单粗暴,直接将这批ID.6送进了报废厂。

汉堡拆解场的监控画面显示,带着铁甲护卫的叉车,毫不留情地刺穿了ID.6的车身,德国海关全程监工,那场景,简直是人间惨剧!

经销商血本无归,损失超过千万欧元。

大众销毁中国产ID.6!只因德国售价高?真相令人愤怒!-有驾

大众此举,究竟意欲何为?

官方给出的说辞是“保护消费者权益”。

这套说辞,是不是似曾相识?

就像某些艺人出了丑闻,工作室发文道歉,声称“为了呈现更好的作品”一样,总让人觉得虚伪至极。

这“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幌子,很快就被无情戳穿。

就在这批ID.6被销毁后不久,大众悄然下调了德国市场ID系列车型的售价,降幅高达8%。

这番操作,明眼人一看便知,大众是担心中国产ID.6搅乱了德国市场的价格体系,刺破了他们苦心经营的利润泡沫。

说白了,就是害怕德国民众知晓,原来大众汽车,在中国卖得如此廉价!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堆被压成废铁的ID.6残骸,最终竟被转卖给土耳其企业,随后又被运回了宁波港!

这兜兜转转一大圈,又回到了故土,真可谓“魂归故里”!

坊间传闻,有国内回收商以废铝的价格将其购入,计划将其熔铸成蔚来换电站的支撑结构。

大众销毁中国产ID.6!只因德国售价高?真相令人愤怒!-有驾

这剧情,比好莱坞大片还跌宕起伏!

此事一经曝光,德国媒体也炸开了锅。

《南德意志报》刊登了中美欧大众电动车制造成本对比图,结果显示,德国工厂的单车成本,竟比上海工厂高出58%!

这差距,简直是云泥之别!

德国的生产成本为何如此高昂?

有大众内部员工在社交媒体上爆料,他们生产线上还在使用2013年的老旧焊接机器人。

都什么年代了,还在用十年前的设备,成本怎能降下来?

更耐人寻味的是,德国政府还颁布了一项新规,要求进口电动车必须采用Northvolt生产的电池。

而这家瑞典电池企业的股东名单中,赫然出现了大众退休高管的名字!

这其中的关联,真是扑朔迷离!

大众销毁中国产ID.6!只因德国售价高?真相令人愤怒!-有驾

眼见大众在德国市场节节败退,现代汽车趁势在莱比锡推出促销活动,广告语更是火药味十足:“我们欢迎货比三家!”这简直是赤裸裸的挑衅!

废铁碾压的轰鸣,也传导到了资本市场。

今年首季,大众电动车在德国的销量暴跌12%,而韩系起亚却逆势劲增四成!

此消彼长,高下立判!

不久前,大众在狼堡裁减了三百名工程师,转头却宣布在安徽斥资75亿兴建研发中心。

这番操作,着实令人费解。

难道大众也开始效仿“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了?

追根溯源,这起事件的核心,还是一个“利”字。

大众为了捍卫自身在德国市场的既得利益,不惜牺牲消费者的福祉,甚至不惜亲手毁掉自家产品。

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短期内或许能勉强维持市场份额,但从长远来看,只会引发消费者的强烈反感,最终被市场所抛弃。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的这句话,道出了商业世界的本质。

大众销毁中国产ID.6!只因德国售价高?真相令人愤怒!-有驾

那么,这起事件又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

首先,中国制造早已摆脱了“廉价低质”的标签。

过去,我们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舞台,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赢得了海外消费者的认可。

这充分说明,中国制造的品质与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其次,我们要对自身的产品充满信心。

切莫妄自菲薄,盲目崇拜洋货。

我们要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锐意创新,定能打造出更卓越的产品,赢得更广阔的市场。

最后,我们要对贸易保护主义保持高度警惕。

贸易保护主义只会阻碍经济发展,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唯有坚持开放合作,才能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

这起事件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假若有一天,中国品牌的汽车在国际市场占据了绝对优势,我们是否也会采取类似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呢?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认真反思。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