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进4S店,销售顾问笑脸相迎,茶水奉上,可转身的疲惫藏不住;展厅里新车锃亮,停车场却早已水泄不通。这不是繁荣,而是无声的窒息——84.4%的经销商每卖出一台车,都在亏本硬撑。行业平均利润被挤压至可怜的4.1%,跌至历史冰点。算笔账吧:按平均每辆车15万估算,全国积压的345万辆新车,死死冻结了超过5100亿的宝贵资金!这哪里是库存?分明是压在汽车流通命脉上,令人喘不过气的巨石。
为什么明明亏钱,经销商还在拼命卖?答案残酷得像一场没有退路的豪赌。老张经营某主流合资品牌4S店十几年,他说:“不卖?厂家压库任务完不成,返点、补贴全泡汤,资金链立刻绷断。卖了,单车亏几千块,但好歹能拿到厂家那点可怜的返利,勉强维持现金流不断。”这就像一场饮鸩止渴的游戏。巨大的库存如同高额利息的贷款,每天睁眼就在烧钱——场地租金、人员工资、库存车辆的保险与折旧,样样都是真金白银。为了快速回笼资金,经销商被迫“割肉”,赔本赚吆喝。更可怕的是,为了周转,他们甚至要拿新车合格证去银行抵押贷款,一旦资金链断裂,消费者付了钱却拿不到合格证上不了牌,最终伤害的,还是我们车主的切身利益和信任。卖车,成了一场没有赢家的消耗战。
你或许以为,经销商疯狂降价甩卖,正是“捡漏”好时机?醒醒,天下没有白掉的馅饼。看似诱人的“骨折价”,早已在别处标好了价码。当卖车本身无法盈利,经销商只能绞尽脑汁从其他环节“找补”。于是,你可能会遇到:强制捆绑高额保险和装潢礼包,不买就不享受“裸车低价”;贷款金融方案看似低息,实则暗藏高昂手续费;售后维修保养时,各种“建议项目”和“原厂推荐”纷至沓来,价格水分惊人。更有甚者,库存积压太久,风吹日晒雨淋,某些易损件(如橡胶件、电瓶)状态堪忧,消费者买到手的“新车”可能已非最佳状态。表面上你省了几千块车价,实际上,后续的隐性成本、潜在的麻烦,可能早已悄悄“找补”回来。经销商亏的每一分钱,最终都会在整个服务链条上,以另一种方式转嫁给信任他们的车主。
经销商苦苦支撑,消费者难获真实惠,症结直指汽车行业痼疾,厂家强势压库的“以产定销”模式。厂家为追求漂亮的产销数据、市场份额排名,不顾终端市场的真实消化能力,将生产压力简单粗暴地转嫁给经销商。任务指标层层加码,完不成?轻则扣减返利,重则取消代理资格。这种“大水漫灌”式的压库,让经销商彻底沦为厂家的“接盘侠”和“资金池”。345万辆库存、5100亿资金沉淀,这相当于厂家把巨大的财务成本和经营风险,堂而皇之地转移给了渠道。健康的产业链本应是“以销定产”,根据真实的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如今本末倒置,经销商成了最大的缓冲垫和牺牲品。当渠道生态持续恶化,大量中小经销商倒闭出局,最终反噬的,是整个行业的健康与消费者的便利。
写在最后:当展厅变成仓库,卖车变成割肉;当信任变成算计,服务变成套路;当渠道失血崩坏,行业根基动摇——这场由5100亿库存引发的“堰塞湖”危机,早已不是经销商的独角戏。厂家压库的洪水一日不退,渠道生态的堤坝就一日危如累卵。最终,滔天洪水必将淹没链条上的每一环,包括你我在内的每一位车主。唯有厂家真正敬畏市场、尊重渠道,建立以真实需求为导向的生产体系,才能让车市重回健康发展的轨道。这不仅仅是救救经销商,更是救救我们自己口袋里的钱,救救那份买车时本该有的踏实与信任。同意的点赞、点在看,不同意的留言来杠,转发也是一种赞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