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日本车可以吸能保护人,有人说日本车不结实,哪个正确?

车主1

修车这么多年,对于车辆安全,我也有两把刷子。吸能设计,说白了就是吸收碰撞能量,保护车里的人。车软点,吸能多,但太软也不行,得该软的地方软,该硬的地方硬。像F1赛车,驾驶舱硬得跟浴缸一样,周围部件就负责吸能。

有人说日本车可以吸能保护人,有人说日本车不结实,哪个正确?-有驾
有人说日本车可以吸能保护人,有人说日本车不结实,哪个正确?-有驾
有人说日本车可以吸能保护人,有人说日本车不结实,哪个正确?-有驾

说到日系车吸能,这可不是他们独家的,上世纪40年代奔驰的安全工程师就提出了这理念。现在造车,吸能、保人安全都是基本要求,跟爱国、情怀不沾边。

日系车、欧美车、自主品牌,哪个更安全?这事儿得看具体车型,不能一概而论。贵的车通常比便宜的车安全,大车比小车安全,车头长的车也相对更安全。

想知道哪款车安全,可以看看主动、被动安全配置,车身高强度钢占比,还有碰撞测试得分。中国的C-NCAP、美国的IIHS这些网站都能查。

最后,修车师傅也得提醒大家,动能跟速度平方成正比,开快车神仙也难救。文明驾驶,安全第一!

车主2

关于日系车吸能这事儿,其实没那么复杂。吸能设计,真不是偷工减料,它是为了在撞车时,通过车身形变吸点力,减轻驾驶员受到的冲击,防止二次伤害,这跟橡胶防撞设施一个理儿。但话说回来,吸能也得有个度,车都撞扁了,吸能也没用了。

车皮厚薄,对安全性影响真不大,关键还得看车身结构。比如A柱和驾驶舱,撞车时得形变小,还得保证驾驶员不受挤压,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说啊,车身结构得设计得既合理吸能,又足够结实,这样在各种事故中,才能最大程度保护车内人员。咱们修车师傅,见得多了,这道理,还是门儿清的。

车主3

在修车这行干了这么多年,对于啥车耐用,我也算有点发言权。网上那些“开不坏的XX,修不完的XX”的说法,听听就好,别太当真。耐用不耐用,得看大数据,得看实际使用情况。

出租车,那就是汽车质量的试金石。一年跑个十万、二十万公里,那都不是事儿。啥车能扛得住这考验,啥车就是真金火炼。你看天津那大众、一汽威乐、吉利远景、花冠,北京那现代和大众,珠三角那大众捷达,还有安徽的奇瑞,西安的比亚迪F3,那都是出租车里的常青树。

为啥这些车能行?质量过硬,故障率低,配件便宜,维修方便。你像起亚、日产、本田那些,吹得再响,也不敢拿出租车来练练手,为啥?心里没底呗。

就说那日产轩逸,销量再好,轴距再长,省油再厉害,出租车市场就是不买账。为啥?故障多,配件贵,修起来麻烦。还有那本田思域、飞度,发动机吹得天花乱坠,出租车公司就是不选,为啥?还是那句话,质量不过关。

现在国产车也起来了,吉利远景帝豪、吉瑞E5、比亚迪F3,那质量也是杠杠的。所以说,买车这事儿,别光听网上咋说,得看看实际使用情况,看看大数据怎么说。咱修车师傅的眼光,那可是雪亮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