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汽车市场,只要一提到十万块钱左右买什么家用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日产轩逸。
这款车的地位确实不一般,常年稳坐轿车销量排行榜的头把交椅,每个月卖出几万台就像是家常便饭,一年下来几十万辆的成绩,足以证明它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
轩逸能卖得这么好,靠的就是它那套朴实无华但又非常管用的本事:省油、耐用、空间大、坐着舒服。
对于大多数只是想安安稳稳过日子的家庭来说,这些优点样样都说到了心坎里。
但是,最近网上流传出全新一代轩逸的图片,让所有熟悉它的人都大吃一惊。
那个我们印象里一向稳重甚至有点中规中矩的轩逸,怎么突然像是变了个人,换上了一副极其前卫、甚至可以说是激进的面孔?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这个车市里的“老实人”也开始追求起了潮流?
我们先来看看,这次轩逸的变化到底有多大。
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它的前脸设计。
以往的轩逸,无论是哪个版本,前脸都给人一种温和、居家的感觉。
可新款车型完全颠覆了这种印象,它几乎是照搬了日产纯电动车艾睿雅的那套最新设计语言。
一条细长的贯穿式日间行车灯横跨整个车头,下方是大面积的黑色中网,两侧的大灯也变得非常犀利,整个车头看起来科技感十足,充满了未来感。
如果不看车标,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一台新推出的纯电动汽车。
这种设计上的巨大跨越,对于一款以保守和实用著称的家用车来说,可以说是非常大胆的。
除了车头,车身的侧面线条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动感,车尾也用上了时下流行的贯串式尾灯,并且把车标、车型名称等都做了熏黑处理,营造出一种很强的运动氛围。
总而言之,新款轩逸在外观上,彻底告别了过去的自己,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更年轻、更时尚、更像一台属于这个时代的智能电动车。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光鲜的外表移向它的内在,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根据目前得到的信息,全新轩逸在核心的动力系统上,并没有做出改变。
它依然会使用那台代号为HR16的1.6升自然吸气发动机,搭配的也还是那台我们非常熟悉的CVT无级变速箱。
底盘结构大概率也还是维持现状,前面是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后面是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
这套“三大件”可以说是轩逸的经典配方,也是它能够实现低油耗和平顺驾驶感受的基石。
无数车主已经验证了这套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虽然动力谈不上多么强劲,但对于日常代步和家庭出行来说,是完全足够且非常省心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外表看起来像个激进的“精神小伙”,但心脏和骨骼还是那个踏实稳重的“居家暖男”。
那么问题来了,日产为什么要这么做?
为什么要在保持核心技术不变的前提下,对外观进行如此彻底的革新?
答案其实很简单,不是日产自己想变,而是被我们中国的市场环境给“逼”的。
我们不妨看看现在十万级别的轿车市场是什么样的一番景象。
以比亚迪秦PLUS DM-i为代表的一大批国产新能源车型,像一股旋风一样席卷了整个市场。
这些车型凭借着“可油可电”的技术优势,带来了极低的用车成本。
在市区里,它们可以当纯电车开,每公里的花费可能就几分钱;跑长途,它们的亏电油耗也比同级别的传统燃油车要低。
更重要的是,它们还能享受新能源车的政策优惠,比如免除购置税、在一些限牌城市可以直接上绿牌等等。
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传统燃油车的优势瞬间变得不那么突出了。
除了新能源车的冲击,同价位的国产燃油车也在不断进步。
像吉利帝豪、长安逸动这些车型,在设计上越来越漂亮,内饰的科技感也做得非常到位,中控大屏、智能车机系统、各种驾驶辅助功能应有尽有,配置水平远超同价位的合资品牌车型。
在这样的双重夹击之下,轩逸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它的省油优势,在混动和纯电车型面前不再明显;它的配置和科技感,又被同价位的国产车远远甩在身后。
如果它再不做出改变,继续沿用那套虽然经典但已经让年轻消费者感到审美疲劳的设计,那么它赖以生存的市场份额,就可能被这些后来者一点一点地蚕食掉。
所以,日产的这步棋走得非常现实,也非常聪明。
它清楚地知道,轩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那套成熟可靠、经济省油的动力系统,这是它几十年来积累下的口碑和用户基础,绝对不能轻易动摇。
一旦更换了新的动力系统,不仅会增加研发成本,还可能存在未知的风险,得不偿失。
因此,保留核心的“三大件”,就是守住了自己的基本盘。
而在另一方面,它又必须在消费者最容易感知到的地方——也就是外观和内饰设计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通过换上一张“电动车”的脸,来迎合当下年轻消费者的审美潮流,让他们在第一眼看到这款车时,不会觉得它过时、老气,从而愿意走进店里,进一步了解它的内在优点。
可以说,全新轩逸的这次换代,是传统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激烈竞争下,一次典型的适应性进化。
它不再像过去那样,可以凭借品牌和技术优势,按部就班地推出新产品。
现在,它必须时刻关注中国自主品牌的动向,学习它们在设计、智能化方面的长处,并迅速做出反应。
轩逸的这次改变,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的强大。
正是因为有了像比亚迪、吉利、长安这样优秀的自主品牌,不断推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品,才迫使这些国际汽车巨头也不得不放下身段,更加认真地倾听中国消费者的声音,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产品。
这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因为充分的竞争,最终会让我们能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