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就觉得北湖区这回干得漂亮。你看,现在电车越来越多,家家户户都有一台,有的甚至两台,加油站都排不到队了,倒是充电还成了大难题。这不,最近北湖区一口气建了47台充电桩,直接就把这问题给砸开了,不得不说,这事儿,让我有点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啊,我觉得这几年咱们电动车的普及速度太快,很多小区、商圈、单位都开始流行开电车了。环保是一方面,另外用电车确实省钱。可问题来了,充电桩要跟得上速度才行。现在建桩速度跟车的增量对比,几乎就是“追赶中”,但很多地方还是不够用。有的居民区里,大家早上还得抢充电桩,谁起得早谁充得上,晚一步都没辙,租个车位还得问是不是带桩,要是不带,心里一点安全感都没有。
这次北湖区一下子搞了47台充电桩,覆盖了六个充电点,而且还特意选在居民区、交通枢纽和办公区这些地方安放,我觉得这不是说说就能做好的。像梨树山小桔充电桩,直接就让附近居民区受益了,回家充电不用发愁,再也不用跑到远地儿去找桩,尤其是下雨刮风的时候,真的太方便了。
还有就是“加油+充电”一站式服务,说实话,这点我特别赞。你看,传统加油站大家都知道,去加油很方便,但其实现在有了电车“两用家庭”越来越多了,家里一辆油车一辆电车,哪个方便用哪个。如果加油站本身就可以顺便充电,那就太省事了,根本不用为充电桩发愁。有的开快车的哥,刚送完客人,去加油站歇口气,顺便给车加点电,一举两得。像万华站、南塔站、五岭站,都用了加油站搞这个服务,真心是为我们老百姓着想。
再说说高铁站那边的充电桩,其实我觉得挺有点现实意义的。高铁站人多车多,有时候来来往往司机师傅正在接人送人,充电桩扎堆儿设在那里,不仅方便接送人,自己也能顺手把车补进点电,还免得为找电头跑来跑去。你要是坐高铁,下了车也直接能看到周围有电车充电的地方,城市现代化的味道一下就出来了,感觉和大城市的体验没太大差别。
更值得说一句的是,北湖区不光建了充电桩,还把这事当民生补短板和提质的重点来抓。你别看是个充电桩,咱们普通人用不上就直接成了小麻烦,用上了就是大便利。有的时候,细微到这些事情上,就能看出咱们这地方的决心,也能看出咱们政府确实在为老百姓琢磨办法。光靠宣传一阵子的确不够,这事是实打实干的,谁家有电车的都心里清楚。
你说建好以后的效益咋样?我觉着,北湖区现在建设的充电桩早晚会让更多人敢买电车。原来有不少人想着换电车,可是一问小区里没桩,公共桩又远,自己住高层没法拉线,最后就觉得还是油车实用。以后只要家门口、单位旁边、公路节点上有充电桩,大家换电车的顾虑就少多了。这种突围,不是靠一句“发展绿色能源”就能行的,关键是要落地,要有实际方便。
其实我还想说,现在不光北湖区,很多城市和县区也都在搞充电桩建设,这事看着小,但大家都盯着,做得不好的地方车主都抱怨。咱们中国电动车发展是全球最快的,但“充电难”确实是很多地方的隐痛。建桩难的关键其实不在技术,而是在选址、审批、资金、运营等一系列环节上。北湖区这次进度还超过了年度目标,项目进度都到134.29%了,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说原计划目标完成后还多建了不少,提前把问题都考虑在里面了。这不是做做样子,而是实在的民生工程。
有一点我觉得挺重要,就是这些新桩能不能真正用起来,用得顺手不添堵。有的地方充电桩建了,结果APP不好用,扫码要等半天,或者充电枪坏了没人修,等报修等半个月还没好,大家心里都吐槽。现在“建得好”还要“管得好”,咱们北湖区只要把后续服务、维护、管理跟上,让这些“便民设施”真正便民,那就是妥妥的加分项。
再补充一句,现在电车用户其实对充电桩需求是多样化的。有人在家里充电,有人得“场站充电”,有人晚上下班用,有人中途补电,北湖区这回的布局我觉得挺科学,不是扎堆建在一个商场或者一条路上,而是按照实际需求和区位特点来分布。像办公区、社区、交通枢纽这些地方,能有效增加充电桩的覆盖率。当覆盖率提上去,大家发现“充电其实很方便”的时候,那种顾虑和焦虑自然就消失了。以后你要是开电车出门,去哪都不怕,随时看到充电地图都发现有桩,心里堵点一下就没了。
而且以我现在看到的趋势,随着这些设施陆续落地,以后相关的充电服务、结算系统和智能管理都会一起升级。比如有的地方已经开始做预约充电,有车主提前扫二维码,定点预约,到点过来直接插枪就能充,不用跟人抢位,合理有序。虽然现在还有些地方搞得不够智能化,但这条路肯定是往前走的。
最后我想说,这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充电桩问题,其实是城市人居环境和交通能源转型标志性动作。别小看这一桩一枪,老百姓觉得充电方便了,绿色出行慢慢成习惯,整个城市面貌都跟着发生改变。就像以前城市装修,地铁修好了,大家生活便利度一夜之间提升,充电桩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让大家主动选择绿色能源不是靠喊口号,是靠让大家真正得到好处,感受到实惠,觉得电车用得不费劲,这才是推进绿色发展的根本逻辑。
所以说,北湖区这次不仅仅是建了充电桩,更是给所有想体验电动车便利的居民吃了一颗“定心丸”,这是真正做到了让便民设施贴近群众需求,谁都能找到、用得顺手,心理获得感和幸福感实打实提了上去。希望以后各地都能多一些实事儿,少一些形式,让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方便、舒心,这样的民生工程,干得值得、干得漂亮!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