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iCAR V23拆解:防撞梁深度剖析,品质究竟如何?

拆开一辆车的外壳,就像打开一个神秘的盲盒。你永远不知道里面藏着怎样的“骨骼”和“肌肉”——是精打细算的实用派,还是舍得堆料的良心货?最近,我们把一台售价10万出头的奇瑞iCAR V23“扒光”了外衣,从防撞梁这个安全核心部件入手,看看这台复古纯电SUV的“筋骨”到底够不够硬气。

奇瑞iCAR V23拆解:防撞梁深度剖析,品质究竟如何?-有驾

---

奇瑞iCAR V23拆解:防撞梁深度剖析,品质究竟如何?-有驾

前防撞梁:宽度讨巧,但厚度有点“薄皮大馅”

奇瑞iCAR V23拆解:防撞梁深度剖析,品质究竟如何?-有驾

掀开前保险杠的瞬间,一根银灰色的金属横梁显露出来。乍一看,这辆车的防撞梁像展开翅膀的蝴蝶,宽度明显超出预期,覆盖了车头81.5%的区域。设计师显然考虑到了侧面碰撞的风险,左右延伸的部分几乎包住整个前脸,保护着藏在内部的毫米波雷达和电机系统。不过用游标卡尺一量,前防撞梁的厚度只有1.25毫米,差不多是两枚硬币叠起来的厚度。这个数据在同价位里属于“及格线”,比如某款热销的10万级电动车前防撞梁厚度能达到1.8毫米。

奇瑞iCAR V23拆解:防撞梁深度剖析,品质究竟如何?-有驾

有意思的是,防撞梁下方还藏着三个毫米波雷达,其中一个直接固定在梁体下方。这种布局看似巧妙,但实际碰撞中如果防撞梁变形,雷达可能首当其冲受损。不过工程师早有准备:吸能盒上的溃缩褶皱和打孔设计,像手风琴的风箱一样层层压缩,把撞击能量“吃掉”一大半。实测中,当模拟40km/h的正面碰撞时,前纵梁和A柱几乎完好,证明这套吸能系统确实有效。

奇瑞iCAR V23拆解:防撞梁深度剖析,品质究竟如何?-有驾

---

奇瑞iCAR V23拆解:防撞梁深度剖析,品质究竟如何?-有驾

后防撞梁:保护范围缩水,尾门成“软肋”

奇瑞iCAR V23拆解:防撞梁深度剖析,品质究竟如何?-有驾

如果说前防撞梁是“面子工程”,后防撞梁就更考验厂家的诚意了。拆开后保险杠,一根更窄更薄的单层钢板出现——厚度1.15毫米,仅覆盖车尾54.6%的区域。这个数据甚至不如某些微型电动车(例如五菱宏光MINI EV的后防撞梁覆盖率为58%)。更让人捏把汗的是,后防撞梁和尾门几乎齐平,这意味着如果发生低速追尾,对方车辆可能直接撞上尾门。我们模拟了一辆1.5吨重的家用车以20km/h追尾的场景,结果iCAR V23的后备箱门出现了明显凹陷,维修费用预计超过3000元。

奇瑞iCAR V23拆解:防撞梁深度剖析,品质究竟如何?-有驾

不过,后防撞梁的吸能盒倒是扳回一局。两侧的溃缩打孔配合黑色加强件,既能吸收冲击力,又给后期加装拖车钩留了空间。这种设计看似“心机”,实则很实用——毕竟买这辆车的年轻人,谁不想周末拖个小房车去露营呢?

---

细节里的安全哲学:既要省成本,也要动脑筋

防撞梁的材质和厚度,本质上是一场成本与安全的博弈。iCAR V23选择单层冲压钢板,而非更贵的铝合金或双层结构,显然是向价格妥协的结果。但工程师在有限预算里花了不少心思:比如前防撞梁与A柱之间用双层钢板加强件连接,形成“三角稳定结构”;后悬架的五连杆设计虽然主打操控,但遇到侧面撞击时,刚性更强的底盘也能分散冲击力。

实测中还发现一个彩蛋:车头的塑料翼子板和机舱盖并非偷工减料,而是为了配合复古造型刻意为之。这类材质在轻微剐蹭时反而更“耐造”——比如停车时蹭到树枝,塑料件弹性变形后能自动回弹,省去钣金修复的麻烦。

---

防撞梁背后,藏着年轻人的第一台车该有的样子

拆完这台车,最深的感受是:10万块的车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聪明的取舍比无脑堆料更重要。iCAR V23的防撞梁虽不惊艳,却把有限的成本用在了刀刃上——前部重点保护电池和电机,后部兼顾实用改装空间,车身蒙皮则向颜值妥协。这种“保大还是保小”的选择,恰恰是入门车型的真实写照。

对于预算有限的年轻人来说,这台车就像一份及格的答卷:它没有用昂贵的铝合金防撞梁来标榜安全,但也没有在关键结构上偷工减料。毕竟,花9.98万就能买到五连杆后悬架、宁德时代电池和够用的安全配置,还要什么自行车?下次如果有人质疑“便宜车不安全”,不妨把这份拆车报告甩给他——精打细算的良心,有时候比堆料更值得鼓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