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商场停车场或红绿灯路口,突然被一辆设计前卫的车吸引。 线条流畅、灯组犀利,一看就价值不菲。 当你下意识想辨认它出自哪个品牌时,发现自己找不到那个熟悉的标志,它挂的是一个你完全不认识的“新Logo”。
这种“路上邂逅陌生车标”的体验,在今天的中国街头正变得越来越常见。 尤其是在新能源浪潮下,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汽车巨头,纷纷派出了挂着“新身份”的成员加入战局。 这背后,其实藏着全球汽车行业一个公开的“秘密玩法”。
跨国巨头的多品牌棋局
最经典的“父子局”是丰田与雷克萨斯。 丰田的“牛头标”全球家喻户晓,但当年丰田想进军高端市场时,如果硬给豪华车也挂个“牛头标”,告诉消费者“我这可是高级丰田”,很难拼得过奔驰宝马。
于是丰田干脆生了个“二胎”,取名雷克萨斯,用全新的“L”车标,从头打造一个豪华故事。 结果大获成功。 今天没人会觉得雷克萨斯“背叛”了丰田,反而觉得丰田真有本事,能养出这么个争气的“高富帅”儿子。
大众集团把多品牌玩成了“汽车宇宙”。 从主打平民车的大众,到豪华标杆奥迪,再到尊贵典范保时捷,还有斯柯达、兰博基尼,它们共用同一个“爹”,各自有完全独立的Logo和性格。
这种“各立山头”的策略,让大众集团能通吃从几万到几百万的所有市场。 如果非让保时捷911也挂上大众的“VW”标,那画面太美不敢看。
2025年10月,丰田甚至将旗舰车型“世纪”独立为新品牌,定位高于雷克萨斯,专为顶级客户提供手工定制车型,不走量产路线。 这种极致细分,进一步凸显了多品牌战略的灵活性。
中国品牌的快速跟进
民营车企代表吉利深谙此道。 旗下几何、银河系列定位大众市场;领克定位中高端;极氪则主攻智能纯电。 每个品牌都有独特性格和专属Logo,精准吸引不同圈层的年轻人。 如果全都用一个“吉利”标,反而会让品牌形象模糊,谁都卖不好。
央企东风也在遵循这一逻辑。 在保留经典“双飞燕”logo代表可靠与传承的同时,为旗下岚图、猛士、奕派等新品牌启用独立标识。 这好比组建一支“特种部队”,每个成员专攻不同市场,高端、豪华、主流需求,各司其职。
上汽集团则通过品牌焕新,实现“全家桶”式布局。 智己汽车主打高端智能电动,荣威夯实国民车定位,MG化身“出海先锋”。 这种横向覆盖加纵向突破的矩阵,既满足不同细分市场,又为技术突破提供试验田。
多品牌战略的市场逻辑
为什么汽车巨头不集中资源打造一个品牌? 答案在于消费者心理和市场细分。 当一家车企同时生产10万元和100万元的车型时,共用车标会让高端车主感到身份认同不足,同时也会让普通消费者对高端车型望而却步。 多品牌战略解决了这一难题。
政策因素也推动了多品牌战略的出现。 例如,鸿蒙智行最初计划统一使用单一车标,但国家产业政策禁止车企共用标识,被迫为每个合作品牌设计独立车标。
享界、问界、智界等品牌因此诞生,它们通过统一的六边形基础框架保持视觉关联,确保用户对技术生态的认知统一。
从丰田与雷克萨斯,到吉利与极氪,这些看似陌生的车标背后,是同一母公司的市场智慧。 一个品牌无法满足所有消费者,一家公司可以通过多个品牌实现全覆盖。
当下次看到陌生车标时,你不必怀疑自己的认知能力。 这很可能是某家汽车巨头在向你发出“新身份”的邀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