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克的尽头,难道会是克莱斯勒?

2025年6月克莱斯勒在贝尔岛庆祝百年诞辰推出了Pacifica 100周年纪念版车型。 新车的改动除了增加“Est.1925”徽章、特殊颜色和轮圈设计外几乎没有任何核心技术升级。 汽车媒体Carscoops直接批评这种敷衍了事的态度“难以体现百年积淀的厚重感”。 这一幕让人不禁想问同样是美国汽车工业的百年老店为什么别克没有走上同样的衰败之路?

别克的尽头,难道会是克莱斯勒?-有驾

克莱斯勒曾与福特、通用并称“底特律三巨头”在美国市场巅峰时期占据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到2024年克莱斯勒旗下仅剩Pacifica一款独立车系主要征战北美市场。 昔日巨头沦落为单车型单区域品牌这种下滑并非一朝一夕所致。 回溯历史克莱斯勒多次错失关键机遇尤其是在中国市场。 当年中国一汽寻求合作时克莱斯勒开出一系列苛刻条件导致谈判破裂。 而大众集团迅速与一汽达成协议仅用不到半年时间就敲定合同随后在中国市场高歌猛进。

别克的历史比克莱斯勒还要长22年它在近些年也面临类似隐忧。 2015年别克在中国市场迎来鼎盛时刻年销量突破100万辆。 然而作为一个美国品牌别克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超过60%甚至胜过将中国作为第二故乡的大众。 别克的盈利状况高度依赖GL8这一单一车型。 到2024年别克在国内销量降至30余万辆其中10万辆是GL8。 每卖出三辆别克就有一辆是GL8这种依赖凸显了品牌的结构性风险。

别克的尽头,难道会是克莱斯勒?-有驾

别克的命运转折点出现在2017年。 为应对排放法规与成本压力别克在英朗、威朗等主力车型上大规模搭载1.0T/1.3T三缸发动机。 这一决策基于“小排量+轻量化”的技术路线忽视了中国消费者对三缸机的普遍顾虑。 销量迅速下滑尽管2021年英朗重启四缸机型此时比亚迪带头的新能源浪潮已经改变了市场格局。 为挽回销量别克不得不采取大幅降价策略英朗从10万以上的价位跌至7万甚至5万多。 这种短期自救手段虽拉回部分销量却严重损害了品牌溢价能力和用户信任。

在新能源转型方面别克最初也步履蹒跚。 通用北美打造了奥特能纯电平台希望作为全球统一标准。 然而在中国基于该平台打造的别克E4、E5在2023年上市后因价格偏高、智能化体验不足而市场表现平平。 到2024年上汽通用亏损266亿元别克销量几乎回到15年前水平。 这一系列挫折迫使别克重新审视其战略。

别克的尽头,难道会是克莱斯勒?-有驾

别克的中国管理团队开始争取更多主导权。 他们与自主品牌和新势力贴身竞争多年深知中国消费者已形成独立的需求偏好。 经过多次市场验证话语权逐渐向国内团队移交。 2024年GL8 PHEV作为别克第一款“以中国技术满足中国需求”的产品上市搭载由泛亚开发的真龙插混系统采用国内流行的P1+P3插混架构。 这一举措见效显著GL8在2025年1-8月重回MPV销量榜首顶住了理想、腾势等新势力MPV的冲击。

2025年9月底别克至境L7正式上市这款车被定位为别克第一款“中国定义+中国研发”完全体。 至境L7切入15-25万增程轿车市场这一细分领域在当时渗透率仅1%左右属于尚未被充分开发的蓝海。 车型搭载上汽通用“真龙”增程系统针对用户痛点进行优化实现302公里纯电续航、超1400公里综合续航满亏电状态下百公里加速5.9秒。 在智能化配置上至境L7首发高通8775芯片AI算力达72TOPS并为辅助驾驶系统启用中国供应商Momenta的R6飞轮大模型。 上市十天后至境L7大定突破1.2万台初步验证了市场接受度。

别克的尽头,难道会是克莱斯勒?-有驾

克莱斯勒的衰落轨迹则提供了反面教材。 克莱斯勒创始人沃尔特·克莱斯勒的成功源于对技术的热爱他每天在工作棚里拆装汽车对每个部件了如指掌。 1963年克莱斯勒推出Turbine Car一辆真正能在街道上合法行驶的“喷气式汽车”。 公司造出55辆这样的车让203位普通人体验“喷气车生活”。 这款革命性产品最终因排放问题、油耗惊人及造价高昂而未能量产大部分车辆被销毁。 这种对创新尝试的放弃预示了品牌未来走向保守的趋势。

克莱斯勒在石油危机和日本车崛起的冲击下屡次濒临破产。 尽管美国政府曾提供15亿美元贷款援助克莱斯勒也推出MPV原型车大捷龙未能持续创新。 多次易主后克莱斯勒最终被意大利菲亚特收购。 到2025年百年庆典时品牌已无力推出实质性新产品仅以徽章和颜色改动敷衍了事。

别克的尽头,难道会是克莱斯勒?-有驾

别克的应对策略凸显了本土化的重要性。 1998年12月第一辆别克新世纪在浦东金桥驶下产线开启别克国产进程。 合资车企在华首个整车研发中心泛亚牵头对车型进行600余处改动包括发动机标定、悬挂调教和空间布局。 这种深度本土化为别克后来在华的百万年销量打下地基。 赛欧、君威、凯越、君越等车型均完成本土化改造GL8从海外引入变为由中国团队主导开发制霸商务MPV市场。 中国特供的英朗曾创下月销3万以上的纪录。

然而传统合资体制“国外车型/技术打底国内二次开发”的模式已难以跟上中国市场节奏。 上汽通用总经理卢晓承认2023年推出15款产品和奥特能1.0平台时未能与用户价值同频共振。 这种反思促使别克转向“中国定义中国研发全球标准”的新模式。 基于打造至境L7的逍遥架构别克计划在一年内推出六款新能源车覆盖全车身形式和各能源类型。

别克的尽头,难道会是克莱斯勒?-有驾

克莱斯勒的案例表明品牌一旦失去创新动力即使有辉煌历史也难以维系。 别克虽然经历波折通过放权中国团队、聚焦本土需求找到了重生路径。 2025年9月彭博社消息称通用汽车已表达与上汽维持合资现状的意愿而克莱斯勒在多次易主后市场存在感日益微弱。 两个品牌的不同选择为全球汽车行业提供了鲜活对比。

补充图片:

别克的尽头,难道会是克莱斯勒?-有驾
别克的尽头,难道会是克莱斯勒?-有驾
别克的尽头,难道会是克莱斯勒?-有驾
别克的尽头,难道会是克莱斯勒?-有驾
别克的尽头,难道会是克莱斯勒?-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