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车市:星愿夺冠重塑格局,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8%

【2025年7月26日 北京】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7月国内乘用车市场延续新能源主导的增长态势,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首次突破58%,达58.1%,同比增长26%。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吉利星愿以单月2.8万辆的销量成绩登顶7月车市冠军,成为继小米SU7后又一现象级车型,标志着新能源车型在家庭用户市场的全面崛起。

一、星愿夺冠:小型新能源轿车的破局之路

作为吉利旗下全新小型电动车,星愿凭借4.98万元起售价和301公里CLTC续航的高性价比组合,精准击中下沉市场需求。其设计融合年轻化元素与实用空间,后排座椅支持全平放倒,后备箱容积可扩展至1200L,完美适配家庭出行与城市通勤场景。在7月第3周(7月14日-20日),星愿以9605辆的单周销量刷新小型车纪录,带动吉利品牌整体销量同比增长38%,跃居车企销量榜第四位。

值得关注的是,星愿的热销与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形成共振。作为124款下乡车型之一,星愿可叠加享受3000元购车补贴和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支持,进一步降低购车成本。在河南、山东等县域市场,星愿7月上牌量同比激增210%,成为乡镇市场最受欢迎的代步车型。

二、细分市场分化:小米SU7蝉联中大型轿车冠军

在中高端市场,小米SU7延续强势表现,以2.32万辆的销量连续第七个月蝉联中大型轿车销量冠军,上半年累计销量达15.57万辆,远超奥迪A6L(9.2万辆)和比亚迪汉(7.8万辆)。其成功得益于全场景智能驾驶系统和800V高压平台的技术优势——SU7搭载的激光雷达版车型支持城市道路L3级自动驾驶,配合小米生态链的深度整合,实现“手机-车机-家居”无缝互联。此外,SU7的5C超充电池可在5分钟补充200公里续航,彻底解决用户补能焦虑。

相比之下,比亚迪汉EV表现略显疲软,7月销量1.2万辆,排名第五,同比下滑18%。尽管汉EV 2025款升级了701公里长续航版本和激光雷达尊享型,但在智能化配置和价格竞争力上仍落后于小米SU7。行业分析认为,比亚迪需加快e平台4.0的落地速度,并优化“一口价”销售策略,以应对市场竞争压力。

三、区域市场:华东引领新能源消费升级

从区域表现看,华东地区成为新能源汽车增长极。7月华东六省一市新能源车渗透率达6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其中,上海、杭州等城市的车网互动(V2G)技术试点成效显著,用户可通过峰谷电价差实现“充电赚钱”,进一步刺激消费。在江苏市场,特斯拉Model Y以1.1万辆的销量领跑SUV市场,其4680电池焕新版CLTC续航提升至719公里,叠加新能源下乡补贴后价格下探至26.35万元,性价比优势凸显。

值得注意的是,二手车市场与新车形成联动效应。华东地区7月二手车日均交易量达2.18万辆,环比增长5.23%,其中新能源车占比提升至28%,创历史新高。比亚迪汉EV凭借10年电池质保和高残值率(3年保值率65%),成为二手车市场最受欢迎的车型之一。

四、技术革命:固态电池与智驾法规破冰

7月车市的技术突破同样引人瞩目。宁德时代宣布其凝聚态电池已实现量产,能量密度达500Wh/kg,计划2027年装车;比亚迪则发布全固态电池研发路线图,预计2027年实现商业化应用。与此同时,L3级自动驾驶法规在多地试点落地——北京、上海允许符合条件的车型在特定高速路段启用L3功能,奔驰、宝马等品牌已获得首批上路许可。

不过,行业仍面临挑战。一方面,800V超充桩在三四线城市覆盖率不足30%,制约高压平台车型普及;另一方面,部分车企存在智驾功能夸大宣传问题,工信部已启动专项整治,要求企业规范标识与宣传口径。

五、未来展望:价格战与技术竞赛并存

展望下半年,车市将进入技术迭代与价格博弈的关键期。比亚迪计划推出10万元级e2车型,搭载刀片电池和DiPilot 3.0系统,直指五菱宏光MINIEV市场;小米则加速SU7 Max+的研发,拟搭载1000V高压平台和全场景AI座舱,定价或突破35万元。与此同时,合资品牌加速电动化转型——大众ID.7 Vizzion推出84.8kWh长续航版,续航提升至700公里;丰田bZ4X引入固态电池试装车,计划2026年量产。

行业普遍认为,2025年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分水岭。随着车购税减免延续和充电基础设施投资加码,预计全年新能源车销量将突破600万辆,渗透率有望达到60%。如何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与用户体验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车企制胜的关键。

2025年7月车市:星愿夺冠重塑格局,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8%-有驾
吉利星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