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浸水、6米坠落、刹车失灵:一辆电动车要闯过多少生死关

现在咱们老百姓看电动车,真是有点眼花缭乱。

今天这个品牌说续航能跑一千公里,明天那个品牌说车里能唱K看电影,大屏幕做得跟家里的电视一样。

各种智能功能,自动停车、自动跟车,听起来都特别高级。

但是,大家有没有静下心来想过一个问题,当真正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这些花哨的功能,到底哪个能派上用场?

暴雨浸水、6米坠落、刹车失灵:一辆电动车要闯过多少生死关-有驾

比如,突然下起瓢泼大雨,城市里积水了,车子会不会像网上视频里那样,泡在水里就出问题?

又或者,在高速上万一发生碰撞,车身够不够结实,能不能保住车里一家人的安全?

这些问题,可能比车里屏幕有多大、能跑多远更关系到我们的身家性命。

最近,有一款车的测试方式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就是丰田的bZ5。

它没有去大力宣传那些智能化的东西,反而是用一些近乎“自虐”的方式来展示它的安全性,比如把车整个泡在深水里,从几米高的地方直接摔下来,还模拟了刹车失灵的极端场景。

这种做法,反而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些看不见的地方,一辆车为了安全到底下了多大的功夫。

咱们今天就借着这个事,好好聊一聊,一辆真正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的车,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

先说说电动车最让人担心的“怕水”问题。

每年夏天,新闻里总能看到城市内涝,地下车库变成“水龙宫”的画面。

对于电动车主来说,心里更是七上八下。

因为大家都知道,电动车的核心就是底盘下面那块巨大的高压电池包,这东西要是密封不好进了水,轻则直接断电趴窝,让你困在水里动弹不得,重则可能引起电路短路,甚至有起火的风险。

这可不是危言耸 सुन,而是实实在在的物理原理。

国家对电动车涉水安全也有标准,要求是在30厘米深的水里浸泡30分钟,电池系统不能出问题。

这个标准在日常的小积水路段是够用的,但真要是遇到暴雨内涝,水深动不动就超过半米,这个标准就显得有些不够看了。

之前就有专业的汽车研究机构拿市面上十款主流的电动车做过实验,结果在30厘米的水里泡了半小时,就有三台车的高压系统直接断电了。

那么丰田bZ5是怎么做的呢?

他们的测试标准可以说是“狠”了好几个级别。

他们把整辆车开进一个1.35米深的水池里,这个深度已经完全淹没了车顶,然后足足浸泡了一个小时。

暴雨浸水、6米坠落、刹车失灵:一辆电动车要闯过多少生死关-有驾

这比国家标准要求的深度高出了三倍多,时间也延长了一倍。

按常理推断,这么泡下来,车子估计早就报废了。

但结果是,车子从水里捞出来之后,检查发现电量还保持在98%,车内的空调、灯光、音响全部都能正常使用,直接就能开走。

这就让人非常好奇了,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秘密就藏在那个电池包里。

首先,它用的冷却液是绝缘的,不像普通冷却液那样导电,就算万一发生泄漏,碰到水也不会造成短路。

其次,电池包的密封工艺下了血本,据说密封圈能承受相当于1.2吨的巨大水压,保证滴水不进。

外壳用的材料也不是普通的金属,而是一种强度提升了40%的玻璃纤维增强树脂。

最关键的是,电池包内部还装了气压传感器,这个小东西会实时监测电池包内外的气压差,一旦发现异常,就说明密封可能出了问题,系统会在零点几秒内瞬间切断高压电,从根源上杜绝了危险。

这种层层设防的思路,就像是给最重要的东西上了一道又一道的保险锁,为的就是应对那个概率极小但后果极其严重的意外。

说完了防水,再来看看车身结构这个“硬骨头”。

我们经常能在网上看到一些交通事故的照片,有的车在碰撞后,驾驶室都变形了,尤其是挡风玻璃两侧的A柱,一旦弯折,对车内人员的威胁是致命的。

所以,车身够不够硬,能不能在关键时刻撑起一个安全的生存空间,至关重要。

常规的碰撞测试大家见得多了,但直接把车从6米高的地方摔下来,这种测试就非常罕见了。

6米的高度,相当于从两层楼上掉下来,这个冲击力,和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正面撞墙差不多。

丰田bZ5就做了这个测试,从视频里看,车头部分在撞到地面的瞬间被撞得粉碎,但整个驾驶舱,包括A柱、B柱和车顶,都保持了非常完整的形状,甚至连车门都能正常打开。

这种结果背后,体现的是一种非常先进的车身设计理念。

它追求的不是整车硬得像一块铁疙瘩,而是要“软硬兼施”。

暴雨浸水、6米坠落、刹车失灵:一辆电动车要闯过多少生死关-有驾

车头部分设计得相对“软”,里面有三段式的溃缩吸能结构,就像一个可以折叠的吸管,在碰撞时会逐级地变形、压扁,通过自身的“牺牲”来吸收掉绝大部分的冲击能量,不让这股力量直接传递到驾驶舱。

而保护乘客的驾驶舱部分,则要用上最“硬”的材料。

比如它的A柱,用的是强度高达1500兆帕的热成型钢,这个强度是普通高强度钢材的三倍左右,几乎达到了军用级别的水平。

通过这种设计,在发生碰撞时,车身会以一种预设好的方式变形,把能量都卸在车头和车尾,尽最大努力保全驾驶舱的完整。

更有意思的是,它还巧妙地利用了电动车底盘那块又大又重的电池,把它和整个底盘框架融为一体。

在坠落或碰撞时,这个沉重的电池组反而像一根定海神针,起到了加强车身刚性的作用。

这种设计理念,就是要把最宝贵的安全资源,用在离人最近的地方。

最后,我们再来聊聊那些看不见,但同样能救命的“冗余设计”。

冗余,说白了就是准备一套备用的方案,以防万一。

比如,开车最怕遇到的情况之一,就是在长长的下坡路上刹车失灵。

这主要是因为连续刹车会导致刹车片过热,性能急剧下降。

对于这种情况,bZ5就有一套备用方案。

当系统检测到常规的刹车系统出现问题时,驱动车辆的电机会立刻介入,利用能量回收的原理,产生巨大的反向拖拽力,来帮助车辆减速。

这种感觉,就像是手动挡车挂低档利用发动机来制动一样,能硬生生把失控的车速从每小时一百多公里,拉回到可控的范围内。

这等于是在主刹车之外,又给你上了一道“电子保险”。

类似这样的备用设计,遍布了全车。

比如控制全车各种功能的“大脑”——ECU控制单元,它有两套,一套主用,一套备用,主芯片万一出故障,备用芯片能在0.1秒内就接管工作,驾驶者根本感觉不到任何异常。

还有转向系统,即便机械助力部分出现问题,电子助力系统仍然能提供一半的转向力,保证司机还能控制车辆方向。

甚至在充电这样的小事上,系统也会在电池充到90%的时候就主动断电,比说明书上建议的还要保守,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任何可能存在的过充风险,并最大限度地保护电池。

这种处处留一手、时时做备份的设计思路,背后是一种深刻的责任感。

就像丰田的工程师说的那样,他们在设计每一个安全功能时,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开车的是我的家人,这个设计真的足够安全了吗?”当造车的理念从单纯追求性能和功能,回归到这种对生命最朴素的敬畏时,那些冰冷的数据和复杂的结构,才真正有了温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