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放大招!汽车行业大洗牌,全球车企慌了!

最近的汽车市场,真是越来越有看头了。

过去咱们老百姓聊车,说的都是发动机排量多大、空间够不够用、省不省油这些实实在在的事儿。

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个叫“智能驾驶”的新鲜词儿,开始频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比亚迪放大招!汽车行业大洗牌,全球车企慌了!-有驾

一开始,这东西给人的感觉就一个字:贵。

它就像是挂在天上的月亮,好看,但离我们的生活太远,通常只出现在那些三四十万,甚至更贵的豪华电车上,还得是顶配车型才能享受到,有时候甚至要再多花好几万去选装。

对于大部分只想买个十来万代步车的家庭来说,这玩意儿基本上就跟我们没啥关系,听听就算了。

然而,就在大家已经习惯了这种“有钱人才能玩”的规则时,比亚迪突然站了出来,干了一件让整个行业都为之一震的事情。

它没跟大家打招呼,直接就把这张摆满了昂贵菜肴的“智能驾驶”餐桌给掀了。

具体怎么掀的呢?

它把过去得花二三十万才能体验到的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硬生生地塞进了一台售价不到7万块钱的小车——比亚迪海鸥的智驾版里。

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这就像有人告诉你,现在买一部普通手机的钱,就能买到顶配的专业单反相机一样,听起来有点不真实。

但这恰恰是正在发生的事实,也正是这件事,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今天的汽车行业,到底在发生着一场怎样深刻的变革。

比亚迪这次的动作,绝不是简单的降价促销那么简单,背后是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的、被称作“天神之眼”的智能驾驶系统分级推广策略。

这套策略玩得非常高明,它把不同消费能力、不同需求的客户群体都算计得明明白白,可以说是对市场进行了一次精准的“分层打击”。

首先,对于金字塔尖的消费者,比亚迪拿出了最顶级的方案。

比如在它的百万级硬派越野车仰望U8上,配备了三颗激光雷达,算力高达508TOPS,硬件参数直接拉满。

这么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秀肌肉”,告诉所有人,别以为我比亚迪只会打价格战,在技术的最前沿,我同样有实力和任何高端品牌掰手腕。

这是一种技术实力的展示,是用来树立品牌形象,确立技术高度的,让大家知道比亚迪的技术储备有多深厚。

接着,是针对市场中坚力量的方案,这部分消费者数量庞大,他们既追求一定的科技体验,又对价格非常敏感。

比亚迪的腾势N7就是这个方案的代表。

比亚迪放大招!汽车行业大洗牌,全球车企慌了!-有驾

它把激光雷达减为两颗,算力也相应降到254TOPS,但带来的好处是价格直接大幅下探,进入了30万级别的主流消费区间。

这一步棋走得非常精准,它恰好卡在了那些想体验激光雷达带来的更强感知能力和安全感,但又不想花费五六十万高昂代价的消费者心坎里。

这一下子就对那些主打智能化的新势力品牌构成了直接的竞争压力。

而真正引爆市场,堪称“革命性”的一招,是它的第三套方案,也就是应用在海鸥、秦L这些大众化车型上的纯视觉方案。

很多人一听到“纯视觉”,可能会觉得这是减配、是“丐版”。

确实,它放弃了成本高昂的激光雷达,但比亚迪通过强大的自研算法和软件优化,硬是把这套方案的实际体验做得相当不错。

根据一些实测反馈,搭载这套系统的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进行自动变道、超车等操作时,表现得相当平稳,就像一位老司机在驾驶。

而在很多人头疼的窄小车位泊车场景中,它的自动泊车成功率据说能达到99%,这比一些还在“画饼”阶段的品牌要实在得多。

最关键的是,这套方案极大地压缩了硬件成本,据说只有行业平均水平的40%左右。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成本控制,才使得一台搭载了高速领航和代客泊车功能的智能小车,最终能以不到7万块的价格卖给消费者。

这背后所体现的,是比亚迪一种与众不同的发展思路。

当很多品牌还在执着于参数竞赛,比拼谁的雷达多、谁的算力高时,比亚迪似乎更专注于“技术平权”,也就是让先进的技术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让普通大众都能用得起、用得上。

这种思路的杀伤力,远比单纯的参数厮杀要大得多。

当然,很多人也会好奇,为什么别家做不到,偏偏比亚迪能把智能驾驶的价格打到这么低?

难道它是在做亏本生意吗?

这就要说到比亚迪最核心的竞争力了,那就是被行业内外反复提及的“垂直整合”能力。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专业,说白了就是“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比亚迪放大招!汽车行业大洗牌,全球车企慌了!-有驾

在汽车制造的整个链条上,从最核心的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系统,到智能驾驶所需要的芯片、传感器,再到上层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算法,比亚迪几乎都实现了自研自产。

这种模式带来了两个无可比拟的优势。

第一是极致的成本控制。

因为中间环节的供应商都被自己替代了,没有了层层加价,成本自然就能压到最低。

第二是高效的协同开发。

因为软件和硬件都是自己家的团队在做,沟通和调试起来效率极高,可以进行深度的优化和整合,从而用相对不那么顶尖的硬件,实现足够好的软件体验。

这就像苹果公司自己做手机芯片也自己做操作系统,软硬结合的流畅度往往优于其他品牌。

正是有了这样的底气,比亚迪才敢于喊出今年全系新车要实现60%标配高阶智能驾驶的目标,甚至放出风声,明年可能会把价格门槛进一步下探到5万区间。

这种打法,让许多传统合资品牌措手不及。

当丰田卡罗拉、日产轩逸这些昔日的“家轿王”还在为要不要加装一个基础的L2辅助驾驶功能而反复权衡成本时,比亚迪已经把更高级的智能驾驶变成了“标配”。

消费者的选择是最好的证明,海鸥智驾版上市首月订单就突破了3万台,这说明市场对于这种“用得起的科技”是何等渴望。

当然,我们也要客观看待,比亚迪的智能驾驶系统也并非完美。

比如在不依赖高精地图的城市领航功能上,它的推进速度相比华为等顶尖玩家要慢一些;在一些极端天气下的识别准确率,也还有提升的空间。

但是,当我们把这些小小的不足放到它极具颠覆性的价格面前时,大多数消费者都会觉得“还要啥自行车”。

毕竟,能用买一辆传统燃油车的零头的钱,享受到以往不敢想的科技便利,这笔账谁都会算。

归根结底,比亚迪这次“掀桌子”,其真正意义不在于又打了一场价格战,而在于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

它向所有人证明了,技术的价值,最终不是体现在发布会上那些冰冷的参数,而是体现在它能否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服务于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当菜市场门口的大妈可以轻松地用自动泊车功能停好她的小海鸥,当跑长途的网约车师傅可以在高速上借助领航辅助获得片刻的喘息,这才是技术进步最温暖、也最强大的样子。

比堆砌昂贵的硬件更了不起的,是让科技的红利,能被每一个普通人用“白菜价”享受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