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首度超特斯拉,但二季度净利润下滑严重。
8月30日晚,比亚迪发布2025年半年报。半年报数据显示,比亚迪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713亿元,同比增长23.3%,首次超越特斯拉同期收入(约2995亿元),成为全球新能源车企半年度营收冠军。
(比亚迪2025年半年报)
除了超越特斯拉,比亚迪上半年营业收入还超过了上汽集团、吉利汽车、长城汽车、长安汽车、北京汽车、赛力斯等一众国内车企,比亚迪中国新能源汽车“一哥”的位置,无人能够撼动。
但是,如果把比亚迪一季度财报拿出来对比着看,我们就会发现比亚迪二季度业绩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
(比亚迪2025年一季度财报数据)
比亚迪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为3713亿元,一季度营业收入约为1703亿元,由此可以得出比亚迪二季度营业收入为2010亿元;上半年净利润约为155亿元,一季度净利润约为92亿元,由此可以得出比亚迪二季度净利润为63亿元。
很显然,今年二季度,比亚迪也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窘境:营收环比增长约18%,净利润环比下滑约30%。尽管同期营业收入超过特斯拉,但是同期净利润依然没能超过特斯拉,特斯拉上半年净利润为163亿元,二季度净利润约为11.72亿美元(约为84亿元)。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首先,比亚迪今年开局不利。2月,比亚迪正式发布“全民智驾”,一方面将具备辅助驾驶系统的车型价格下探到10万元以下,实现比亚迪在低端市场横扫对手的目的;一方面试图通过“智驾平权”降低问界、小鹏、蔚来等中高端车型的智驾溢价能力,由此提振其高端品牌仰望、方程豹、腾势的销量。
但是,一个月后,小米汽车惨烈的辅助驾驶事故给全行业敲响智驾警钟,国家相关部门严格监管智能辅助驾驶,消费者们也对智驾的态度也变得谨慎起来。比亚迪刚发动的“智驾战”就被小米汽车事故意外叫停了。
“智驾战”没能打起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价格战”更加激烈。
其次,“价格战”的回旋镖还是扎到了比亚迪自己身上。在去年比亚迪发起“电比油低”的全面降价营销策略后,国内汽车业就陷入极度内卷的“价格战”中。由于不断降价,汽车业利润越来越低。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分享的数据,今年7月,我国汽车业利润利润率3.5%,环比6月下降明显,相较去年7月的4.4%也是下降;1-7月,汽车行业利润率4.6%,相对于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率5.9%的平均水平,汽车行业仍偏低,较1-6月的4.8%利润率有所下降。
为了控制成本,比亚迪今年也在做垂直整合。据比亚迪内部人士透露,一些低端车型上的零部件,比亚迪已经开始自研自产了。“不这么做没办法,利润率太低了。”他说。
最后,竞争对手穷追不舍,使得比亚迪销量增速放缓。以与比亚迪公开叫板的吉利为例,吉利持续精准卡位比亚迪核心爆款。
在纯电市场,银河星愿抢占海鸥市场份额,2025年上半年销量超20万辆,多次登顶A0级电动车销冠;银河E5对标比亚迪元Plus,起售价低1.2万元。
在插混市场,银河L7 EM-i、银河A7试图颠覆宋PLUS、秦L的市场地位。其中,由于价格比宋PLUS低1.2万元,银河L7 EM-i去年四季度销量反超宋PLUS。
在高端市场,星耀8向比亚迪汉DM-i发起挑战,目前月销量已经过万辆。
吉利始终采取“同价高配”、“低价降维”的策略与比亚迪争夺市场,这让比亚迪非常难受,也丢失了一部分市场份额。
根据比亚迪官方数据,7月比亚迪销量约34.43万辆,同比微增0.56%-0.6%,环比下降10.0%。
可以说,进入2025年后,比亚迪就多少有些不顺。在刚刚开始的下半年,比亚迪更是显现出来增长疲态了。
“下半场怎么打?”是摆在比亚迪面前的重要课题。不过,从中国汽车行业过去的发展进程来看,汽车企业的竞争格局基本上是四五年就进行一轮洗牌,自主品牌老大的位置也是几家企业轮流坐。
如今的市场环境,争一时的老大,意义或许不大。内观自省,如何始终留在牌桌上才是关键。
(图片来自网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