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陷入中年危机,大众三十年首降,求购中国造平台

德国这旮瘩,最近正经历一场油腻又憋屈的中年危机。

你懂的,就是那种年轻时靠着几手绝活儿打遍天下,人到中年,突然发现世界变了,老手艺不灵光了,连隔壁桌的小年轻都开始对你指指点点,而你端着酒杯,手都在抖,心里全是“我当年……”。

德国的“当年”,就是那套玩了几十年的三板斧:用着北溪送来的廉价天然气,享受着美国大兵提供的安全感,再把印着“Made in Germany”的精密玩意儿卖给全世界,尤其是中国这个大客户。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

可你猜怎么着?

一夜之间,这三板斧全卷刃了。

俄国的气断了,自家的工厂开工跟开盲盒似的,电费账单比情书都厚;美国那边,懂王喊着“美国优先”,睡王延续着“美国优先”,那意思很明白:大哥不白当,保护费该涨涨了;最要命的是中国市场,以前是德国车的后花园,现在成了人家的主战场,人家开始玩电车了,你还在琢磨发动机怎么多加一个缸。

2023年GDP负增长,工业产出连着降,成了全球主要经济体里唯一挂倒挡的选手。这哪是经济数据啊,这简直就是一份中年男人的体检报告,三高全占,还附赠一条“建议戒酒戒烟,避免情绪激动”的医嘱。

而这场危机的集中爆发点,就在德国人最引以为傲、视作命根子的汽车工业上。

这事儿最有意思的地方在哪儿呢?在于德国车企内部那种拧巴到极致的分裂感。

你瞅瞅大众和奔驰,简直就是一对难兄难弟。大众在中国市场的交付量,三十年来头一回跌破了15%的红线,那感觉就像一个班上的尖子生,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连及格线都摸不着了,心里慌得不行。奔驰更逗,之前信誓旦旦喊着“2030全面电动”,结果一看风头不对,悄咪咪地把口号改成了“市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这话术,跟渣男说“我会对你负责的”异曲同工,听听就得了。

说白了,他俩就是典型的“路径依赖患者”。几十年躺在燃油车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肌肉都睡僵了。现在时代喊他们起来做套广播体操,他们一动弹,浑身骨头都嘎吱作响,索性往地上一躺,嘟囔着“我再缓缓”。

德国工业陷入中年危机,大众三十年首降,求购中国造平台-有驾

可另一边,同为德系三驾马车的宝马,画风突变。人家在中国的电动车销量,一年暴涨了138%。

看见没?同样是德国大厨,有人还在研究怎么把传统德国咸猪肘炖得更烂糊,有人已经开始学着怎么做新潮的分子料理了。

这背后藏着一个残酷的职场法则:当一个公司或者一个行业面临转型时,最先崩溃的,往往不是技术,而是人心。总有人留恋过去的荣光,也总有人愿意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德国汽车业,现在就是这么个大型修罗场,保守派和激进派在董事会里估计天天拍桌子。

德国工业陷入中年危机,大众三十年首降,求购中国造平台-有驾

真正把这潭水搅浑,或者说,给德国人递上救命稻草的,还是那个让他们又爱又恨的中国。

两条“水管”,一软一硬,直接捅到了德国工业的心脏。

硬的那根,是宁德时代的电池工厂,就开在德国图林根。这相当于什么?相当于你家厨房快揭不开锅了,隔壁老王直接在你家院子里开了个菜市场,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你用还是不用?大众、宝马嘴上可能还在嘀咕,身体却很诚实,订单雪片一样飞过去。没了这根“外接电源”,德国的电动车恐怕连启动键都按不亮。

软的那根,更要命。大众花了7亿美刀,去“收购”小鹏的电动车平台。

听听这词儿,收购。以前都是德国人来中国“技术扶贫”,现在反过来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买个专利、搞个合作了,这是德国工业巨头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公开承认:“兄弟,你那套玩法我学不会,我直接买你的脑子行不行?”

这7亿美金买的不是图纸,买的是“中国速度”。德国人引以为傲的48个月研发周期,在中国的24个月甚至18个月面前,慢得像个老太太逛公园。大众这是想把小鹏的“软件迭代系统”整个移植过来,给自己的老爷车装上一套安卓系统,从此告别卡顿,一键升级。

这事儿,往小了说是企业合作,往大了说,就是一次文明层级的“反向技术输出”。德国人心里那份“工业导师”的优越感,被这一纸合同打得稀碎。

可就在企业界已经急得火烧眉毛,恨不得抱着中国大腿喊“亲人”的时候,柏林的政客们,还在那儿玩“左右互搏”的哲学游戏。

那份《中国战略》报告,写得叫一个滴水不漏,把中国定义成“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我第一次看到这三个词并列的时候,我以为我在看什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报告。

德国工业陷入中年危机,大众三十年首降,求购中国造平台-有驾

这叫什么战略?这叫没战略。

就好比一个男人同时对一个女人说:“我想和你结婚,但我又要和你保持距离,同时我还觉得你对我构成了威胁。”你猜那女的会怎么想?她只会觉得你是个神经病。

这种精神上的拧巴,直接导致了行动上的错乱。

一边,欧盟嚷嚷着要对中国电动车搞反补贴调查,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因为他们心里门儿清,一旦开打贸易战,中国市场只要稍微一哆嗦,德国车企全球利润的三分之一就得打水漂。

另一边,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前脚刚审批限制了中远海运入股汉堡港的比例,卡在24.99%这个微妙的数字上,后脚就带着“绿氢”、“电动车”的合作意向清单,满脸堆笑地跑到北京。

这种“政冷经热”的拉扯,是德国中年危机最典型的并发症:既放不下身段,又离不开实惠。既想维持“西方阵营”的政治正确,又舍不得中国市场这碗香喷喷的红烧肉。

德国工业陷入中年危机,大众三十年首降,求购中国造平台-有驾

结果呢?时间窗口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关闭。

你在这边纠结中国到底是“伙伴”还是“对手”的时候,人家国内的电池技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已经卷成了麻花,成本一降再降,技术一再迭代。等你终于想明白了,准备上桌吃饭了,可能发现菜都凉了,或者,上桌的门票价格已经涨了十倍。

更深层的危机,藏在看不见的地方——芯片。

德国在大张旗鼓地建芯片厂,拉着台积电搞合资,看起来雄心勃勃。可问题是,造芯片需要一种叫镓和锗的稀有金属,这玩意儿的全球主要产能,攥在中国手里。

中国一纸出口管制令,德国的库存据说只够撑几个礼拜。

这就好比你花重金请来了全世界最好的厨子,盖了最豪华的厨房,结果开业前一天发现,盐被邻居锁在柜子里了。你再大的本事,也只能做一锅淡出鸟来的白水煮菜。

所以,你看,德国这辆抛锚的老奔驰,摆在面前的路其实就两条,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选择。

A方案:现实主义路线。彻底放下那点可怜的骄傲,全面拥抱、对接中国的供应链。别不好意思,直接把中国的电池团队、软件工程师请到斯图加特,搞“嵌入式”开发。用中国的速度和效率,先把自家的电动车造出来,保住市场,稳住就业,让几十万产业工人有饭吃。至于技术自主?那是吃饱了之后再考虑的事。先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

B方案:理想主义(或者说作死)路线。继续现在这种半推半就、扭扭捏捏的姿态。嘴上喊着“欢迎合作”,手上拿着放大镜审查每一笔投资。一边享受着中国市场的红利,一边又在各种场合敲打中国。结果就是,企业用脚投票,产能加速外移;新车研发一拖再拖,发布即落后;供应链时不时被“卡脖子”,经济数据在零增长线上下反复横跳。最后,拖到民怨沸腾,经济扛不住了,再回到谈判桌上。只是那时候,你手里的筹码,可能就只剩下情怀和历史了。

德国工业陷入中年危机,大众三十年首降,求购中国造平台-有驾

历史这个老家伙,从来不关心过程有多么纠结,它只记录结果。它不会在史书上写“德国在21世纪20年代曾有过深刻的战略思考”,它只会冷冰冰地记上一笔:“一个旧时代的巨人,因错过了最后一个转身的窗口,而缓缓沉没。”

说到底,德国的这场中年危机,病的不是经济,是心。是一种面对世界权力中心东移时,既不甘、又无力、还带着点恐惧的复杂心态。

可时代这趟高速列车,不会因为你还在站台上思考人生就为你晚点。要么赶紧买票上车,哪怕是个站票;要么,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车尾灯消失在远方,然后被下一阵风,吹得满嘴是灰。

德国工业陷入中年危机,大众三十年首降,求购中国造平台-有驾

这局棋,换你坐德国那位置,你怎么走?评论区里碰碰。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