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的风向有点怪,让人摸不着头脑。
苹果公司烧了十年钱,最后挥泪砍掉了造车项目。奔驰宝马这些老牌豪华车企,也纷纷放慢了电动化的脚步。
反观国内,新能源车市却是一片火热,销量和产量都在疯涨。
这就让很多人犯嘀咕了,难道全球巨头们都看走了眼,集体踩刹车,就我们还在蒙眼狂奔?这一次,到底是谁走错了路?
老巨头们踩刹车真的是玩不起了
国外大厂的“退缩”,看起来声势浩大,但仔细一扒,你会发现根本不是他们不想玩了,而是真的有点玩不起了。
就说苹果吧,从2010年就开始传要造车,折腾了十几年,砸进去几十亿美元,结果呢?技术还卡在L2级自动驾驶,车子一辆没卖,预计售价先飙到了10万美元。
苹果董事会一合计,这不就是个无底洞嘛,赶紧止损,把那两千多名员工调去做AI了,这事儿就算翻篇了。
奔驰的路数也差不多。前几年还信心满满,说要到2025年实现电动车销量占一半。结果到了今年二月,又灰溜溜地把这个目标推迟到了2030年。
他们自己也坦白,电动车成本高,补贴又少,消费者热情不高,这盘棋不好下。所以,他们决定先稳住燃油车的基本盘,用百年的技术积累多赚点钱,再慢慢搞电动化。
福特就更惨了,电动车业务今年上半年就亏了19亿美元,F-150闪电的库存堆成了山。福特CEO吉姆·法利都明说了,补贴一停,纯电的需求可能直接腰斩,还不如先搞搞混合动力。
所以你看,这些巨头的“刹车”,不是战略上否定电动车,而是战术上的无奈。技术跟不上,成本降不下来,市场又不买账,再硬着头皮冲,只会把自己拖垮。
我们踩死电门不只是为了车
当别人在犹豫和退缩的时候,我们为什么敢一脚电门踩到底?因为在中国,新能源车早就不是一门单纯的生意了。
看看这几年的数据就知道了。2020年,我们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还在140万辆左右徘徊,到了今年,直接冲破了1300万辆大关,翻了快十倍。
市场规模也从约2000亿元,暴涨到将近20000亿元。这背后,是一个庞大的经济引擎,别说放缓了,就是全世界都不干了,我们也不可能停下来。
这趟高速列车一旦启动,带飞的绝不只是一堆车企。
从比亚迪、吉利这些老牌车厂,到小米、理想、蔚来这些新势力,背后是一整条完整的产业链。
宁德时代的电池,汇川技术的电控,拓普集团的零部件,三花智控的智能系统……一个个曾经不起眼的企业,如今都成了市值千亿的巨头。
我们用短短几年时间,就把别人在燃油车时代卡我们脖子的技术短板,一次性给找补回来了。
更重要的是,这盘大棋关乎国家的能源安全。
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光是去年,买原油就花了约2万亿美元,买煤炭也花了约3000亿元。这笔巨款还得建立在国际贸易平稳的基础上。
发展新能源,就是要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每年能省下超万亿的进口费用。这笔账怎么算,都是稳赚不赔。
不是不想追是根本追不上
有人可能会担心,我们跑得这么快,会不会是跑偏了?其实,现在的市场格局早已不是我们仰人鼻息的时代了。
仅仅在中国市场,今年奔驰、宝马、奥迪这些传统豪车的销量就同比下降了14%。而新能源车的市场渗透率,却提高了超过40%。
此消彼长之间,增加的份额被谁抢走了?看看满大街跑的国产电车就知道了。
那些有着百年历史的巨头,恐怕做梦也想不到,中国电车的发展速度会快到这种地步。
他们的大象转身,终究是赶不上我们这只兔子的速度。
首先,他们的生产平台大多还是为油车设计的,搞“油改电”成本高又不讨好。就在他们犹豫要不要下血本建新平台的时候,中国车企已经抢占了先机。
其次,在智能系统上,他们更是失去了优势。中国人天生会“算”,在智能驾驶和车机系统的开发上,我们已经遥遥领先,这成了国产车的一大核心竞争力。
最后,就是中国独有的市场反应速度。得益于我们完整的工业体系,任何一个新需求被发现,从研发到产品上市,我们都能以最快的时间完成。
这种速度,是离开中国这个制造中心,全球任何地方都无法实现的。
结语
说到底,国外车企的集体“刹车”,恰恰证明了我们走对了路。他们不是不想跟,而是发现自己已经被甩开了一个身位,想追也力不从心了。
曾经,我们高喊“师夷长技以制夷”,埋头苦干几十年,如今在很多领域,我们早已实现了反超。
现在,轮到他们来适应中国的节奏了。大众在欧洲狠砸超千亿欧元从头研发,奔驰直接在中国本土建厂,这都说明,向中国看齐,已经成了新的趋势。
所以,根本不用恐慌我们是不是走错了。规则,早已轮不到别人来制定了。如何跟上我们的发展节奏,才是他们现在最该头疼的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