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妹们,最近你刷微博、抖音,或者闲逛贴吧,看到那一串让人头晕目眩的“车企纳税排行榜”了吗?
比亚迪527亿,吉利控股432亿,上汽集团250亿……
有朋友开玩笑说,这就是发票的输出天花板了。
看到这些数字,难免心头一咯噔:这么多钱,他们都去哪里了?
都说“国之重器”离不开制造业撑腰,可真要说到“纳税担当”,这些汽车巨头才是稳稳的犟牛,扛起了产业税收这座大山。
咱得先问一句:这些钱是怎么掏出来的?
为啥数字一边高得让人眼花,一边返还又那么多,回头一算仿佛没少给、也没多给。
难道这些车企过的是“花式账本”的日子?
今天,把你那个觉得“好像没啥关系”的财务表格捞出来,我们一起来溜达一圈,把这税收迷局给拆解开。
说不定能挖出一点意想不到的真相,还能在饭桌上来了句“这回你懂了吧”!
翻开2024年的纳税大事记,诱惑人的不是那一堆零,就是税金返还的数据。
几家头部车企晒出的数字,光税费就像是拆红包,层层翻翻找找,最后“剩下的”流向谁也不是一眼就看明白。
比亚迪最能打,咔咔直接甩出526.97亿元,各项税费杠杠的。
别以为这整个数字都是国家财政的收获哦,中间还夹杂着返还和补贴,真正的“钱流路径”有点像绕迷宫。
企业所得税这一块,比亚迪交了80.93亿,税金及附加又是147.52亿,光看前半段就够让小微企业老板腿软了。
可接着往下翻,返还数字又蹦出来:126.94亿,咋一看,这账本跟大伙过年包饺子一样你一口、我一口,分分合合。
吉利也不含糊,直接报上432.06亿元的大单,企业所得税74.38亿元,税金及附加99.29亿元,返还更是打到了127.40亿元。
都说企业活得好,国家税收有保障,果然头部大厂就是闷声上分的高手。
但群众关心的话题——背后到底谁更“实在”,到底纳税谁才是大哥,谁又手握返还金成为福气宝宝,这才是真正的趣味点。
你说数字是铁证如山,也有点像看数学题,数字越大越晕头,但这里头的门道还真不止于此。
继续往北边看,北汽集团278.54亿元的缴税数字也够扎眼的。
企业所得税81.75亿元,税金及附加110.33亿元,返还只有21.10亿元,跟上面几位动辄百亿元的返还对比,顿时感觉,北方的车企是不是更“铁汉柔情”,多交点税也不哭不闹,腼腆得很。
上汽集团则是250.10亿元,总体比前三位稍逊一筹,企业所得税46.78亿元,税金及附加49亿元,返还是126.94亿元——这返还份额反倒成了“四强”里的独苗,派头一点也不小。
长城汽车和长安汽车一路跟着,比前三暗淡不少,长城191.33亿元、长安125.38亿元,江西老表们看到这玩意估计会感慨“还是长城城墙厚实”。
广汽集团更像个调皮的小弟,只有52.60亿元,企业所得税居然是负值——-4.45亿元,税金及附加不到10亿,这里头的花样就像小区里的小孩儿,天天变着法玩新鲜。
你要是喜欢看年度总结报告,这一列纳税数值已经给国人的税收成绩单摞得差不多了。
当然啦,媒体跟网络疯传的排行榜里,却死活不见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奇瑞的踪影。
为啥呢?
这会你得说:数据查不到,没法算进去。
据说中国一汽历史上纳税一把手,2021年能顶着601亿的帽子,稳居榜首,也算是老将风范。
不过,新数据今年没露面,那就只能等下一季PK了,别喊“万人血书”要求补齐排行榜,咱也不凑热闹。
说到返还金额,这才是真正的“社交货币”。
比亚迪收回126.94亿,吉利127.40亿,上汽也是126.94亿,这三家返还金像是海里打水漂,漂着漂着又回到港口。
你可以想象,税收本身就是个绕口令,先交再返再补,扯起流水账就像绕口令一样,别说普通网友,专家偶尔也费脑筋。
把时间钟往后拨,来到2025年上半年,有些数据更加耐人寻味。
比亚迪税费合计314.94亿元,所得税28.71亿元,税金附加近60亿,返还又是87.18亿元。
吉利控股跟得很紧,税费224.32亿元,所得税10.91亿,税金及附加47.63亿,返还金额高达67.65亿,再次感受到“交税也能回血”的魔法。
北汽集团164.45亿,企业所得税37.78亿,税金附加约48亿,返还金25.53亿;上汽集团156.35亿元,所得税22亿,税金附加也就是24亿,返还66.22亿。
但说实话长城、长安、广汽这三家的数值明显更“精致”,长城接近84亿,长安只有45亿出头,广汽最低只有24亿不到。
这些数字仿佛在提醒大家,所谓行业龙头并不是靠一腔孤勇,而是真枪实弹,纳税、返还、政策补贴,那套玩法一点不含糊。
都说汽车圈的“真金白银”,其实就是税收账本上的大富翁游戏。
你以为这些车企是“省吃俭用”替国家赚钱,真相是他们分分钟就是“税费进口商+返还出口商”,让资金流动在数字之间飞速盘旋。
这么多钱一进一出,这门道到底是什么操作?
先拧巴着问一句:返还那么多,真的都是“国家免费发钱”吗?
当然不是。
税费返还是企业参与政策、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项目后,国家通过不同形式回馈给企业的钱。
比如你新建工厂,搞清洁能源、智能网联,这些动作能拿到返还,名正言顺。
工业领域没那么简单,说交税就是交税,返还就是返还,这其中政策倾斜、本地政府鼓励、国家补贴,谁抢得快谁造得好谁受益最大。
你看到的数据,其实像是财务和政策的双重马拉松,不交够税还不好意思说是合规“国民企业”。
另一方面,对比几家头部企业的返还力度,多少也能窥见行业政策侧重的门道。
比如比亚迪、吉利、上汽这三家的返还都突破百亿,说明国家倾斜鼓励新能源、智能制造这些领域,“打鸡血”支持产业升级,发展得飞起。
相对来说,北汽集团返还少了些,难不成是发展方向稍微慢了点,还是政策扶持里分了个小蛋糕?
有网友说,北汽近年叫好不叫座,结构调整还没到位,返还力度自然紧凑。
说到企业所得税,多交的固然有北汽的铁汉本色,少交的往往在“经营模式”上更灵活。
广汽集团负数企业所得税是什么情况?
这数据怎么看都像程序员加错了代码啊。
其实这是特殊情况,企业亏损、项目撤资等等都能让所得税变成负值,这时候反而成了“补贴收割机”,钱没交多,还能再返一点,真的是会过日子的典范。
你敢想那广汽集团今年只交了不到10亿,返还就拿了16亿,这买卖,要是放在普通家庭,直接就刷爆了。
一桌子数据拍出来,是不是有点像回合制游戏,谁回合多,谁技能强,谁就分多一点。
其实车企纳税的本事,归根结底就是公司规模、业务结构和政策适应度的综合考验。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门面担当,车企们不仅要会赚钱,还要会“玩游戏”——政策杠杆怎么撬,返还怎么接,账本怎么平衡,这些操作就像“全国车企就业大赛”,高手在民间,分数都靠“综合表现”拉满。
网上有段子说,比亚迪是“新能源之王”,吉利是“混动冠军”,上汽稳健如老兵,北汽铁汉柔情——其实每家企业都在自家赛道里拼尽全力,用税收和返还的双重技能,撑起了中国制造的未来大楼。
站在政策的风口浪尖,这些500亿、400亿数字不是样子货,是一线车企真金白银的交付。
可同时,行业还在经历着曲折的赛道换道,传统燃油到新能源、智能驾驶到网联技术,每一步都离不开税收和政策的双轮驱动。
说白了,你觉得比亚迪、吉利这些巨头是不是“囤积居奇”?
其实他们就像搬砖工头,每一块砖既是税收又是政策,大厂拼的不是表面谁更富有,而是谁更会在政策里跳舞。
返还也不是“白拿福利”,企业要真金白银在技术创新、绿色制造上砸钱,国家才看在眼里,在返还时派红包。
各家头部企业起势不同,你想要行业健康,那税收和返还的节奏就要掌握在手里,不能单一靠任何一处的强推。
至于排行榜上的排名,说到底只是阶段性的结果,明年谁冲锋谁掉队怕是又要重新洗牌。
榜单背后才是行业肌肉的较量,花里胡哨的数据只是面子工程,真正拼的是谁能走得稳、走得远。
话说回来,“纳税大户”不只是宣传用的数字,更是当下就业、技术创新、出口竞争等多重能力的映射。
你可别只盯着千万、亿万返还数据不放,真正厉害的是企业推动技术进步、拉动产业链升级、带动就业的能力。
返还多说明企业动作多、项目新,交税多代表业务广、销售火,两个加在一起才是真正的行业厚度。
如果有一天,你能用这些数据分析说明中国制造业的根基和韧性,那才算没白刷一波排行榜。
别让榜单上的纳税明星只活在网络话题里,经济肌肉真实“杠杠的”才是我们盼望已久的底气。
话说这数据,你感觉是哪家车企是真正的产业扛把子?
或是纳税返还的“政策赢家”?
留言聊聊你的看法,说不定下一个榜单会让你大跌眼镜!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