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出来,不少人都得眨眨眼——小米汽车居然自己开走了?!
9月30号,山东威海一位小米车主发了个视频,显示他们家门口那辆车,司机俩人在屋里聊着,车子突然自己启动,蹭蹭地开走了。这可让车主够懵,赶紧追出去喊:你车得给我停下!他还跟小米客服理论过,但明显客服说法没让他信服。
先说说我自己最初的反应。我第一时间觉得,这得多糟糕啊,车子搞出自主行为,那除了芯片出错,操控系统漏了个大漏洞,还能是什么?技术讲得简单点,就是车一旦被下了坏指令,等于开了个自动驾驶笑话。但后来再想想,小米毕竟是个新入场的传统互联网公司,和那些几十年汽车底蕴的厂商不一样,难免会有磨合期。这不就像你用手机App操控家里的智能音响,不注意也有可能误操作么?(这段先按下不表)
10月3日晚上,小米官方在微博上发了回应。重点挺严肃的:成立了专项组,联系了车主,一起看了手机APP操作日志和车辆数据。最终结论,说他们排除了车辆自身质量问题。事情是这么回事:那天车辆通过蓝牙连接检测到了iPhone 15 Pro Max手机的指令,接收了泊车辅助启动命令,启动车自动泊出车位,才开走的。也就是说,车是被手机远程操控了。
我这边稍微剖析下。车和手机间的通信其实蛮讲究,类似夫妻吵架,手机是嘴,车是耳朵,指令跑错频道就麻烦了。车辆得限制操作范围,比如蓝牙近距离才认可指令,这就像家门口的智能门锁,只听门主手机声音。小米提到的蓝牙信号这个触发条件,关键得严控才能安全。车主家里的两部手机分别是iPhone 16 Pro和iPhone 15 Pro Max。他们说客服跟车主提过一台iPhone 16发了指令,但客服实际上把设备型号和实际型号搞混了,导致一堆误解。这办公室内沟通不畅,我倒觉得挺真实,毕竟复杂设备型号不熟悉是常事。
我这段时间回头翻了下之前的笔记,涉及手机操作车的案例不少。别人家的用户汽车确实通过APP遥控开关车门,甚至启动空调,但主动开出车位少见。可能是小米在用户体验上用力过猛,想做全能远控,但是安全边界划得不够清楚。这帮设计师也不容易,他们得平衡客户方便快捷和极致安全感,这间里边的供应链和研发博弈就够复杂了——说白了,就是如何在芯片、软件、系统级控制器间下对指令,不能像教孩子说话,千万别发歪指令。
顺嘴说下汽车供应链的博弈。拿这个事件打比方,给你织一双鞋,鞋底和鞋面是不同供应商做的,鞋楦模具是第三家负责,结果早上你套上鞋,鞋底材质偏软,导致鞋一滑,被鞋子欺骗走路了。这就像这车的电子控制单元,给了手机端过多权限,没设防。技术堆积过程中,这种权限错配真很常见。别看新品牌操控了上游供应链很欢,跟老牌厂商比,踩坑还多。
我自己估摸着,像小米这样头一次踏足整车造车,后台的大研发底子还没完全扎实,车辆的软件安全系统难保不出点幺蛾子。这车自动开走事件,或许是数字化没完全打磨好,但好在不是硬件致命伤,不至于召回。这种情况,如果是老牌厂商,恐怕连续几天负面新闻轮番轰炸了。
回头来看,车主反馈和客服型号混淆,其实是个典型的沟通误差,下意识地让人怀疑客服培训没跟上。我就问,你们觉得新车买回家后,客服说不清关键技术细节,这让消费者咋信任?毕竟,这事儿不光修车行能聊,连朋友圈都炸了锅……
话说回来,我认识的一个修理工,听新闻后还闷声提醒我:智能车挂钩手机这事儿,千万别让你老婆试水,容易误操作被人‘抢车’。虽然他有点夸张,但确实提醒了智能车控的易用性和安全性的矛盾。你们觉得,这智能车到底是给人省心,还是带来更多麻烦?
写着写着,我忽然想到,手机型号都能搞错,宝马那种10年老牌传统车企,他们的智能系统出点类似错漏,会不会更复杂?可能小米这样是初学者的试错,老厂商则是系统重兵把守的精密战。你见过宝马或奔驰因手机操作失误发动汽车吗?我倒没听说。
小米方面道歉了,说以后改善客服服务流程,避免再出错。可消费者跟客服之间的信息鸿沟,还能不能快点缩小?我挺关心这点。
哦,对了,最后那个车子自动开走的录像画面我又看了几遍,动作有点机械,车速不快,大概不到2米/秒,远远达不到那种高速逃逸状态。如果是恶意操控,这动作肯定低级别的作妖。
这事儿让人想问,小米汽车的整个生态,是不是对第三方软件和服务的接口开放得太多了?未来会不会变成另一个智能黑客的乐园?别说我吓唬你,毕竟谁也没想过,自己家门口还能被车子偷跑。
你们平时用车软件多吗?会不会也担心同类误操作事件?
撞上这样的智能车自跑,你会第一时间怀疑黑客还是真车主误操作?还是猜测本地GPS信号被干扰了?(这猜测纯属瞎想,没数据支撑)
好啦,就先聊这么多。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