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一开始对比买车,最在意的不是动力也不是配置,就是这续航。特别是像比亚迪这样的牌子,续航续不续得出来,感觉像是朋友圈内你这车续航靠谱吗?的热门话题。
最近听朋友说比亚迪推出了唐DM-i的175KM版本,估计是针对现在越来越多人关心的纯电续航痛点。实话说,175公里,算体感还是差点意思的,特别是惯了家门口充个电再出门的模式。尤其是我这邻居,每天上下班不到50公里,他说用纯电基本可以cover一天,可如果要出个远行,还是得考虑备用油或充电桩位置。(这段先按下不表)
刚看到官方还没披露具体电池的细节,但估算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到114.9Wh/kg,跟之前的相比算是个不小的提升。怎么说呢?就像你家早上煮菜用的锅,容量变大了,但你也得考虑锅的厚度和重量。其实这倒是个生活比喻,电池能量密度越高,锅越乘越好,装的菜也更多,续航自然长一点。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它的直流快充提升到53kW,5分钟似乎就能快充到一定比例(估算大概15-20%),50分钟左右可以充满,对比起之前那种充电半天的,算是跨越式的提升——但还是提醒自己,充电速度毕竟不能和油箱加油相比,特别是在高速路上,要是临时没电了,瞬间得喝杯咖啡等一会。
有个点我得强调,就是说同样定位的车型,比如某些合资的SUV,纯电续航可以跑到250km甚至更高(但价格也高了不少),比亚迪这个报价区间的175km,算是挺实惠的方案了,但你真得考虑一下,续航太短的问题——也就是说,车子更像是插电混,而不是纯电专用。
我去问修理工兄弟,他说:这车电池用料看着还行,电池包布局合理,比较省空间,充电也是个亮点。可他也忍不住嘟囔,叫我别光盯续航,还得看看电池的耐用性。想想我也不太清楚,毕竟电池的寿命、充放电循环次数,都影响使用体验。
对比一下,如果你选个同学的车,比如一台纯电的紧凑型,续航可能够两三百公里,但配置就差那么点意思,不够智能或合理。这款唐DM-i,还是挺注重体验的,比如配备了云辇-C智能阻尼系统,保持驾乘的平顺性,像那天我开着车在市区,刹车、转向感觉都挺顺滑,特别是加入电子怀挡,操作起来都变得更方便。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你觉得,电子挡是不是会更耐用?还是真比实体挡简单点,便于操作?
供应链方面,我琢磨,电池升级怎么做?其实就像拼拼乐高,零件都是几十块材料拼成一块电池。比亚迪可能用新电池包的材料,像换了新砖头,让电池的密度更高,更紧凑。只是,性价比和可靠性在哪一端,还是得看生产管理和供应链稳定性,这点我是不敢一口咬定的。
我也想到,车载冰箱配置,还是挺贴心的设计。尤其像我这种喜欢带上水果或者喝点热茶的人,冰箱的容量达9L,放6瓶550ml水瓶都没问题,温控范围也够用(-6到50度),问题是,使用起来,会不会很费电?这是个疑问,或者说,实际用起来,方便还是麻烦?
这次价格我特别注意到,115KM尊贵型还有限时优惠价16.98万元,超级置换还能再降。一堆补贴叠加下来,刀口上切肉,算下来性价比还算可以,但你知道,我心里还在琢磨:你觉得,纯电续航这么短,买的人到底是不是为了面子?还是说,真就觉得这车够用?或者第二个问题:你会舍得为了省点钱,换个电池容量更大的车型,还是惯了少点续航,多点实用?
我自己偏心一件事情——其实我一直觉得,车的续航除了数字,还很像买菜的时间估算。你得根据生活惯打折,比如我惯幅员不大出行,175公里已经够了,但要是家里在郊区,跑远点就得考虑榨出点续航极限。这也让我思考:续航是不是越长越好?还是说,合理配备,才是关键?我其实不知道,但如果你问我,续航到不了200公里,心里还是会打个折。
说到两款车的差别,我试了试同样价位的一辆合资品牌紧凑SUV,除了空间大点,基本没啥区别。比亚迪的主要优势在比较巧妙的设计:功能集中、智能配置多,特别是配合软件操作,感觉真科技。但有个bug就是——你得接受续航短的现实。你看,那天朋友说的:我开高速要充五六次,太麻烦。是不是?这也是我一直在想的。
有时候我觉得,买车是不是就是个折腾的事情。你会不会为了省点油、省点电,乐意多花点时间折腾充电?还是更愿意放弃一点续航,想拿个长途利器?我也没想过,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
结尾不着急,留个悬念:也许我该趁早试试这台175KM的新车,观察它在城市里的表现。真正让我在意的是,那只小小的冰箱,出门一天,会用到多少次?或者这,又是不是代表着某种未来——充电很快、续航够用,但未来是不是还得考虑这些家常小细节。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