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传福将腾势D9的钥匙郑重交到泰国足协主席暖潘·兰萨姆女士手中时,罗勇工厂的掌声不仅是为第9万辆新能源汽车交付而响,更是为一场中国智造出海的成功范式喝彩。这座仅用16个月就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工厂,在投产一周年之际交出了惊人答卷:年产15万辆的制造能力、超90%的泰籍员工占比、从纯电到插混的完整技术布局,让“BYD”四个字母在泰国街头成为绿色出行的流动符号。
三年深耕:本土化基因的胜利密码
时间倒回2022年,当比亚迪携元PLUS首进泰国时,日系车仍占据超80%市场份额。短短三年间,比亚迪以年均3万辆的交付速度改写格局,更在刚过去的6月力压本田登顶泰国市场亚军——这背后是深度本土化战略的精准落地。罗勇工厂的6100名员工中,泰籍比例高达90%,从焊接工艺到电池包组装全流程实现泰国制造。这种“技术输入-人才培育-社区反哺”的模式超越了传统CKD组装模式:灾难救援时比亚迪车队驰援北部灾区,元PLUS变身为应急供电站;工厂技工培训中心已输出2000余名新能源专业人才,相当于为泰国埋下产业升级的火种。
双线技术突围:重新定义东南亚出行
此次活动最值得玩味的细节,是腾势D9与驱逐舰05两款旗舰的同台亮相——前者代表纯电技术的豪华标杆,后者作为泰国首款插电混动车型填补市场空白。这种“纯电+插混”双轨并行策略,精准破解了东南亚用户的“续航焦虑症”。驱逐舰05搭载的DM-i超级混动技术,纯电续航达150公里,油电切换无感衔接,完美适配泰国充电桩仍在建设中的基建现状。产品矩阵更是从元PLUS、海豚覆盖到高端MPV,价格带横跨1.2万至40万元人民币,首次让泰国家庭在预算内实现新能源车自由。
全球智造样本:从供应链到文化共振
走进罗勇工厂车间,全自动冲压线以0.01mm精度压制车身件,激光焊接机器人臂舞动间完成3600个焊点定位。但比硬件更值得关注的是生态构建: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部件的泰国本土采购率已达40%,带动当地形成EV产业集群。文化融合则体现在更微妙的层面:泰籍设计师参与海豹车型的本地化改款,将佛教文化元素融入内饰;选择足协主席作为第9万位车主,更让产品成为“中泰一家亲”的情感纽带。这种深度绑定使比亚迪在泰国的用户净推荐值(NPS)飙升至68分,远超行业均值45分。
绿色出海新范式:可复制的泰国经验
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秘书长纳里特在庆典上直言:“比亚迪证明了我们押注电动车的正确性。”这并非客套——依托泰国“30@30”政策(2030年电动车占比达30%),比亚迪获得关税优惠反哺终端售价下探15%,而工厂年减排12万吨二氧化碳的环保收益,相当于为泰国种植220万棵树。更值得期待的是战略外溢:巴西工厂已引入泰国管理团队,匈牙利基地复制本土供应链模式。正如王传福透露的蓝图:“未来三年,比亚迪海外产能70%将实现本地化”。
站在罗勇工厂总装线尽头,看着泰籍质检员对刚下线的驱逐舰05进行最后检测,恍然理解这场出海革命的本质:当中国技术标准遇上泰国工匠精神,当全球化制造嫁接本地化深耕,“中国制造”的标签正升维为“全球智造”的范式。这里下线的每一辆车,都是中泰共筑绿色未来的移动坐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