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聊起车子,总会听到一些老司机感慨:“我这车,发动机好好的,一点毛病没有,就是这变速箱,隔三差五就得去修理厂报到。” 这种现象其实相当普遍,就好像一对搭档干活,一个身强力壮、精力无限,另一个却总是体弱多病、三天两头请病假。
这就不禁让人纳闷了,发动机和自动变速箱,作为汽车最核心的两大部件,为什么在寿命上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难道真的有一些发动机,天生就是“硬骨头”,能硬生生把好几任变速箱“搭档”给熬走吗?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简单了解下它俩各自是干嘛的。
发动机,好比是汽车的心脏,它的工作相对纯粹,就是通过燃烧燃料,把活塞推出推进,周而复始地产生动力。
只要它的基础材料足够扎实,比如缸体、曲轴这些“骨架”够硬朗,再加上良好的润滑和散热系统保驾护航,它的工作环境虽然高温高压,但运动模式是相对有规律的。
所以,一台设计优良的发动机,就像一个作息规律、坚持锻炼的运动员,保持长久巅峰状态的可能性很大。
而自动变速箱,情况就复杂多了。
它更像是汽车的“神经和肌肉系统”,负责把发动机输出的动力,根据车速和油门深度,进行巧妙地“翻译”和“传递”。
它的内部结构极其精密,塞满了液力变矩器、数不清的行星齿轮、密密麻麻的离合器片和制动带,还有一个被称为“大脑”的阀体。
你每一次踩油门、每一次刹车,它内部都在进行着一场高速运转的“头脑风暴”和“体力劳动”。
液压油在里面高速流动,离合器片在高温高压下不断摩擦、分离、再结合。
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它是一个高热量、高磨损的部件。
热量是自动变速箱的头号天敌,它会让变速箱油性能衰退,失去润滑和散热的能力,进而加速内部机械和电子元件的老化。
所以说,一个是在健身房里规律举铁的壮汉,一个是在高强度流水线上昼夜不停的工人,寿命自然就有了差距。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那些汽车界的“寿星”发动机,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它们的存在,恰恰印证了“底子好才是真的好”这个硬道理。
在那个汽车工业飞速发展的黄金年代,尤其是在日本,诞生了一批不计成本、追求极致工程技术的“神机”。
丰田的1UZ-FE V8发动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当年为了打造雷克萨斯LS400这款豪华轿车,丰田的工程师们几乎是把它当成一件艺术品来打造。
全铝的缸体配上坚固的内部零件,其运转的平顺性和稳定性达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高度,据说当年把一杯水放在运转的发动机上都纹丝不动。
这极低的震动意味着极小的内部磨损。
因此,很多搭载这款发动机的雷克萨斯跑了五六十万公里,发动机状态依然巅峰,但与它匹配的自动变速箱,却可能因为承受不住岁月的摧残,已经大修或更换过一两次了。
同样来自丰田的,还有大名鼎鼎的2JZ-GTE,这台直列六缸发动机因为拥有一个坚固无比的铸铁缸体,被车迷们奉为“不死神机”。
它的设计理念就是为了承受巨大的压力,原厂的动力输出对它来说只是个开始,在改装界被压榨出上千匹马力依然能稳定工作。
相比之下,自动变速箱在高强度的扭矩冲击下,就显得有些“柔弱”了。
除了这些高端机型,丰田还有像22RE这样朴实无华的四缸发动机,用在皮卡和越野车上,结构简单,皮实耐用,同样也是出了名的长寿,经常是车架都锈穿了,发动机还能正常启动。
本田的K系列发动机,如K20和K24,则是另一条技术路线的典范。
它不像V8那样追求极致平顺,也不像2JZ那样追求暴力输出,它是一个讲究效率和平衡的“技术派”。
著名的i-VTEC技术让它在动力和油耗之间取得了完美的平衡,而且机械结构相对简洁,故障率极低。
在思域、雅阁这些家用车上,K系列发动机跑个三四十万公里不成问题,而本田早期的自动变速箱,口碑则相对平平,提前“下课”的情况并不少见。
目光转向美国,他们的造车理念则体现出一种“简单粗暴”的实用主义。
雪佛兰的LS系列V8和更早的Vortec系列V8就是最好的例子。
它们普遍采用结构简单的顶置气门(推杆式)设计,这种设计虽然在技术上看起来有些“老派”,但优点是运动部件少,尤其是在气缸盖部分,结构紧凑且非常可靠。
大排量带来了强大的低速扭矩,非常适合用在皮卡和全尺寸SUV上。
这些车经常要干拖拽、载重的重活,对变速箱的考验极大,而LS发动机本身却因为结构坚固、负荷余量大,往往能轻松胜任,寿命远远超过那些在高负荷下苦苦挣扎的变速箱。
德国人同样以严谨的工程技术著称。
梅赛德斯-奔驰在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M119 V8和OM606柴油直列六缸发动机,都是耐久性的代名词。
特别是OM606这款柴油机,由于柴油机本身转速低、扭矩大、工作温度相对稳定的特性,其内部机件都必须造得异常坚固。
很多搭载这款发动机的老奔驰,即便车身已经破败不堪,但这颗“心脏”拆下来还能在别的项目上继续发光发热,跑个七八十万公里都只是等闲之事。
宝马的M54直列六缸发动机也以其顺滑的运转和坚固的机械素质,赢得了“一代神机”的美誉,其寿命表现也常常优于与之匹配的自动变速箱。
当然,我们今天回顾这些经典的“不死鸟”发动机,并不是要去盲目追捧老车。
恰恰相反,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发动机所代表的对可靠性和耐久性的极致追求,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今天的汽车工业。
尤其值得我们自豪的是,中国的汽车工业在经过多年的学习和追赶后,如今已经进入了自主创新的新阶段。
我们的自主品牌,在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无论是热效率屡创新高的混动专用发动机,还是在性能、平顺性和可靠性上已经可以和国际一流品牌正面抗衡的2.0T发动机与8AT、双离合变速箱的动力总成,都体现了中国汽车工程师的智慧和努力。
如今的国产车,在出厂前都要经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苛的耐久性测试,模拟各种极端使用环境,确保整车,包括发动机和变速箱在内的所有核心部件,都能有出色的可靠性表现。
我们正在用自己的技术,打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更加均衡、更加先进、同样值得信赖的“长寿”汽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