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胡峥楠在吉利时没能造出小米SU7这种水平的车?

2024 年 3 月 28 日,小米 SU7 以 21.59 万元起售价横空出世,首年交付量突破 13.68 万辆,彻底颠覆了外界对 "跨界造车" 的认知。这款搭载 800V 高压平台、2.78 秒破百的智能电动轿跑,其核心研发负责人正是原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但回溯胡峥楠在吉利的 7 年(2012-2021),主导的几何系列却陷入 "油改电" 泥潭,为何同一人在不同平台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异?

为什么胡峥楠在吉利时没能造出小米SU7这种水平的车?-有驾

一、资源分配:传统车企的 "九龙治水" 困局

吉利在新能源转型中采取多品牌战略,极氪、银河、几何、睿蓝等子品牌各自为战。以 2023 年为例,吉利新能源总销量中极氪占 42%、银河占 35%,而几何仅占 18%。这种分散式布局导致几何系列难以获得足够的研发资源:几何 A 基于帝豪 GL 燃油平台改造,电池布局受限导致后排凸起明显,续航和空间表现均落后于同期竞品。

为什么胡峥楠在吉利时没能造出小米SU7这种水平的车?-有驾

反观小米 SU7,作为小米汽车的 "一号工程",雷军亲自挂帅,2024 年集团研发投入 241 亿元中约 45% 投向汽车业务。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双电机四驱系统、骁龙 8295 座舱芯片等顶级配置全系标配,甚至不惜采用成本更高的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这种 "All in" 的资源倾斜,是传统车企多品牌战略下难以实现的。

为什么胡峥楠在吉利时没能造出小米SU7这种水平的车?-有驾

二、技术路线:燃油思维与智能生态的代际差

胡峥楠在吉利期间,受制于集团 "渐进式转型" 策略,几何系列仍以燃油车架构为基础。几何 E 的电机功率仅 60kW,CLTC 续航最高 401km,车机系统采用华为麒麟芯片却未搭载鸿蒙 OS,被用户吐槽 "买椟还珠"。更致命的是,几何系列缺乏自主纯电平台,车身扭转刚度仅 18000Nm/°,远低于小米 SU7 的27000Nm/°。

为什么胡峥楠在吉利时没能造出小米SU7这种水平的车?-有驾

在小米,胡峥楠得以完全跳出传统车企桎梏。SU7 采用小米自研的 CyberDog 仿生底盘技术,通过 14 个传感器实现毫秒级悬架预调;Xiaomi Pilot 智能驾驶系统整合 1 颗激光雷达 + 12 颗摄像头,算力达 508TOPS,支持城市道路 NOA 功能。这种从底层架构到智能生态的全面重构,正是传统车企 "换壳式转型" 无法企及的。

三、决策机制:官僚体系与扁平化管理的碰撞

在吉利,几何系列的研发需经过研究院、采购部、市场部等多层审批。以几何 A的800V 快充为例,因涉及供应链调整,从立项到量产耗时 18 个月,最终因成本过高被迫改为 400V 方案。这种冗长的决策流程,使得几何系列在 2019-2022 年错失智能电动车发展黄金期。

为什么胡峥楠在吉利时没能造出小米SU7这种水平的车?-有驾

米则建立 "铁三角" 决策机制:胡峥楠负责技术研发,雷军把控战略方向,卢伟冰统筹供应链。SU7 的激光雷达方案从测试到量产仅用 6 个月,通过算法优化将成本降低 40%。更关键的是,小米将手机行业的 "敏捷开发" 模式引入汽车领域,SU7 上市后已完成 3 次 OTA 升级,新增高速领航辅助、座舱 K 歌等功能,用户满意度提升 27%。

四、品牌基因:制造思维与用户思维的博弈

吉利作为传统车企,始终以 "工程师思维" 主导产品定义。几何 A 的 "量子银盾" 前脸设计虽获红点奖,但用户更关注的续航真实性、充电便利性等痛点却未解决,导致网约车占比超 60%,C 端市场认可度低下。

为什么胡峥楠在吉利时没能造出小米SU7这种水平的车?-有驾

小米则将 "用户共创" 理念植入造车全流程。SU7 的 HUD 投影尺寸、座椅包裹性等 12 项配置,均通过米粉社区投票决定;交付后建立 "小米汽车实验室",邀请用户参与智能驾驶算法测试,这种深度互动使 SU7 的 NPS(净推荐值)达 78,远超行业平均的 52。

五、行业启示:转型阵痛与生态重构

几何系列的困境折射出传统车企转型的深层矛盾:燃油车业务贡献 80% 利润,却需要反哺新能源投入,这种 "抽血式转型" 导致资源错配。而小米 SU7 的成功证明,智能电动车的竞争本质是 "生态系统" 的竞争 —— 小米将手机、IoT、汽车数据打通,构建起 "人 - 车 - 家" 超级入口,这种生态协同效应是传统车企难以复制的。

为什么胡峥楠在吉利时没能造出小米SU7这种水平的车?-有驾

当前,吉利已启动 "吉星计划",计划 5 年内投入 500 亿元研发智能电动技术,并将几何渠道并入银河。但这场转型之战的胜负,或许取决于能否真正打破 "制造思维",在组织架构、技术路线、用户运营等层面完成彻底革新。正如胡峥楠在小米 SU7 发布会上所说:"不是我们变了,而是汽车产业的底层逻辑已经重构。"

为什么胡峥楠在吉利时没能造出小米SU7这种水平的车?-有驾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