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份,特斯拉公布了三季度的交付数字,总共卖出了49.71万辆,创下了历史新纪录。说起来,9月份上海超级工厂交付了9万辆,这一数字似乎也在延续着这个新能源巨头的火力。
不过,比亚迪官方的产销快报一出,直接就为这场“中美新能源之争”画上了句点。
特斯拉的“冲量焦虑”
特斯拉三季度的成绩单里,隐藏着难以忽视的增长担忧。据第三方机构统计,交付量达49.7万辆,虽然比去年同期多了7.4%,但这份增长很大程度上还得仰仗中国市场的短期助推。
8月发布的六座版Model YL车型,直接带动9月批发量猛增到5.99万辆,推动特斯拉中国9月的销售总量回升到9.08万辆。
即使如此,特斯拉中国前三季度的总销量还是比去年同期略微下降了2.1%,核心市场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那问题还在呢。
更重要的是,特斯拉的“冲销量”同时也让利润受到压力,虽然官方没有公布全部财务细节,但行业专家估算,为了促进销量,Model 3入门款的价格比年初降低了12%,再加上供应链成本上涨,导致其盈利能力明显比去年同期差。这与比亚迪“量利齐升”的表现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比亚迪的“稳增长”
比亚迪的强项不仅体现在销量上,更在于产品质量,其Q3纯电动车销量达到582522辆,年增长率达18.6%,而且借助垂直整合的产业链优势,单车利润率保持在大约15%的水平。
将时间跨度延长到前三个季度,差距变得更加明显,比亚迪新能源的总销售已经突破326万辆,其中纯电动车型达到160.6万辆。
前三个季度里,特斯拉在全球的交付总数只有121.8万辆,比亚迪多出将近40万辆。这差距已经超过了特斯拉一个季度的全部交付量。
这之后,核心竞争力变成了话语权,比亚迪早就不再局限于“打价格战”,反倒是成了行业规则的“引领者”。
差距的本质:产业链掌控力的“代际差”
这次中美对决的结局,从一开始就藏有端倪,特斯拉遇到的难题,主要是因为采用了“孤军作战”的供应链方式。
电池方面,主要靠宁德时代和松下撑场,芯片方面则受制于台积电,而比亚迪的底气源自“全产业链的垂直整合”。
从青海锂矿开采,到刀片电池制造,再到芯片自主研发,比亚迪几乎所有零部件都自己生产,达到了90%以上。这种做法不仅能把成本压到最低,也能快速应对市场变化。
原材料涨价的时候,自家储备的锂矿就能帮忙抵掉部分成本压力;况且,用户需求一变,研发团队短时间内就能搞定车型配置的调整,反应那是相当快。
比亚迪凭借连续四个季度的稳健表现,宣布了全球新能源行业的“规则变革”,这可不是随机的销量胜利,而是中国车企从“追赶技术”到“制定标准”,从“出口产品”到“打造生态圈”的必然发展。
特斯拉遇到的难题,反映出不少老牌外资车企在搞电动化升级时遇到的普遍麻烦,他们过于仰仗原有的优势,缺少对整个产业链的掌控能力。
比亚迪的崛起,给全球汽车行业带来了一个新模范,它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动力,通过产业链的整合作为支撑,依靠本地化运营作为抓手,最终成功实现了“从产品到标准”的跨越。
你觉得比亚迪目前的优势还能保持多久呢?特斯拉有没有可能逆转局势?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