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攥着银子,盘算着添置座驾的,最近是不是有点踌躇?
这感觉就像站在百货店换季促销的档口,想抄底又怕明日黄花。
车价这玩意儿,真有点雾里看花的意味。
要说车圈谁执牛耳?
台面上,那定是比亚迪和特斯拉。
这两家一咳嗽,整个行当都得瑟瑟发抖。
瞅瞅他们近来有啥风吹草动,大抵就能拿捏个七七八八。
先说比亚迪,岁初立下的flag是全年鬻售550万到600万辆,听着就瘆人。
但瞧瞧今年前四个月,才售出138万辆,按最低目标算,堪堪完成25%。
这进度,老实讲,有点捉襟见肘。
完不成kpi咋办?
大概率要兴风作浪。
比亚迪最拿手的戏码就是“一口价”。
径直把几款车身价拉下来,杀得竞争者措手不及。
这招他们也不是头一遭用了,成效嘛,呱呱叫。
归根结底,黎民百姓置办家当,谁不乐见捡耙活?
只要比亚迪让利,其他车企想苟延残喘,就得亦步亦趋,不然等着被市面扫地出门吧。
但问题来了,比亚迪为啥非要割肉?
莫非真是“菩萨心肠”?
当然不是。
商场如修罗场,比亚迪的鹄的是市占率。
唯有把价格砸下来,方能招徕更多人买单,方能达成那看起来有点“冒进”的年度规划。
这背后,实则是白刃见血的市场肉搏。
再瞅瞅特斯拉。
这老兄现在日子也不甚滋润。
直接降价吧,同行肯定群起而攻之,说你淆乱市场秩序。
是以,特斯拉眼下玩的是“迂回战术”。
Model Y长续航版,电芯从78度擢升至83度,价格纹丝不动,五年免息照旧。
这掰着指头算算,相当于变相让利了不少。
而且,风传特斯拉下半年还要推出十几万的Model Y青春版或者Model Q车型,这倘若属实,那简直就是对中低端新能源车市场的一次“俯冲轰炸”。
设身处地想想,十几万就能牵走一台特斯拉,谁还去瞟那些杂牌电动车?
这背后的逻辑也浅显易懂:特斯拉亟需扩充用户基盘,鲸吞更多的市场份额。
而于其他车企而言,倘若特斯拉真个推出低价车型,不应声而落,恐怕连立锥之地都难觅。
但这事儿,也不能顾头不顾腚。
车企降价,短期内消费者是叨了光。
但长远来看,对整个行业而言,未必是福音。
价格战酣战淋漓,车企利润滑坡,研发投入势必会捉襟见肘,最终戕害的是产品格调和技术革新。
并且,降价也可能诱发一些“后遗症”。
比方说,业已入手高价车的车主,心里肯定不是滋味,甚或可能滋生一些群体事件。
又比方说,一些小车企,本就度日维艰,价格战一来,直接就被淘汰出局。
是以,车价降不降,降几许,其实是个挺玄乎的问题。
它牵涉到车企的存亡、消费者的权益、整个行业的蓬勃发展。
当我们惯性地将原因归咎于“市场竞逐”时,是否疏忽了政令规制、技术臻进、消费者心态等其他要素?
买车这档子事,说到底还是得掂量自己的需求和荷包。
倘若当真不赶趟,等等也无妨,没准真能等到更划算的座驾。
但也要预备好,价格降了,配置可能也会随之缩水。
归根结底,羊毛出在羊身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