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公司卖得越多,赚得越少时,我们或许该问:所谓的“创纪录”背后,到底是真实增长还是政策催熟的泡沫?
特斯拉刚刚交出了一份看似光鲜的季度成绩单: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交付了49.7万辆车,营收冲上281亿美元,双双刷新历史纪录。但资本市场立刻泼了一盆冷水——财报发布后,股价盘后应声下跌超3%。原因很简单:利润同比暴跌37%,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9.8%收缩至18%。
销量狂欢的背后,是政策倒计时的“抢购潮”
这一波销量暴增,几乎与特斯拉自身的产品创新无关。美国消费者在第三季度末疯狂下单,只因一项长达数年的联邦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政策(最高7500美元)于9月30日正式到期。这种“末班车效应”让特斯拉在短期内收割了需求,但也提前透支了未来几个月的购买力。类似的情况发生在中国市场:购置税减免政策进入倒计时,推动特斯拉三季度在华销量环比猛增31%。
政策驱动的销量本质是双刃剑。特斯拉为了进一步刺激市场,在10月初推出了低价版Model 3和Model Y,起售价分别降至3.7万和4万美元以下,降幅超12%。这直接导致汽车业务毛利率(不含监管积分)降至15.4%,低于市场预期。
利润去哪了?价格战、研发烧钱和监管积分缩水
特斯拉的利润下滑并非偶然。首先,低价车型的推出显著挤压了单車利润。分析师指出,尽管特斯拉通过成本控制将单车销售成本降至3.51万美元,但降价幅度远超成本节约空间。
关键的是运营开支的暴增。第三季度,特斯拉运营支出同比飙升50%,其中人工智能和Robotaxi等研发项目投入巨大。马斯克在电话会议中承认,AI芯片研发和自动驾驶技术迭代是“吞金兽”。与此同时,监管积分收入同比缩水44%(从7.39亿美元降至4.17亿美元),进一步削弱了利润缓冲。
储能业务成唯一亮点,能扛起大旗吗?
在汽车业务疲软之际,储能业务成为少数亮点:营收同比增长44%,装机量达12.5GWh。特斯拉甚至宣布储能业务毛利率高达30.5%,远高于汽车业务。但问题是,该业务规模尚小(营收占比约12%),难以抵消汽车主业的利润下滑。
“未来故事”与现实脱节
马斯克仍在财报中强调自动驾驶和机器人业务的潜力,例如计划2026年量产Cybercab出租车、Optimus机器人生产线已开建。然而,这些项目尚未产生规模化收入,而资本市场更关注眼前问题:如果特斯拉无法在“卖车”这一核心业务上修复盈利能力,那么未来的蓝图是否只是画饼?
全部评论 (0)